从系上红领巾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到站在党旗下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理想崇高,终其一生,要做一名时代的歌者。
如今,虽年过古稀,却退而不休,像一位不倦的行者,始终保持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
他叫祁念曾,他的故事很动听。
宝鸡宝地文化滋养追梦人
“我对宝鸡的感情特别深!”这是祁念曾接受采访时的开场白。简单的一句话,在异地他乡听到,却更显弥足珍贵。
祁念曾祖籍河南洛阳,但一口“秦腔”,把“宝鸡是故乡”的标签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3岁时,就随父亲来到了宝鸡,因此,童年的记忆全都与宝鸡有关。“我在宝鸡经历了小学和中学时期,我对宝鸡的文化情有独钟!正是有了文化的浸润,才让我爱上了写作,同时也让我的人生有了奋斗的目标。”祁念曾回忆道,1963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对外宣布,在陕西只招一名学生,即便如此,早已下定决心的祁念曾,还是决定为最初的梦想争取一回。
自助者,天必助之。那个时候,祁念曾的勤奋和执着引来了老师的“特别关照”,常常让他以命题作文“练手”,并予以耐心指导。“当年的高考作文是《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这与我之前写过的一篇命题作文有些类似,所以我更加胸有成竹,拿起笔就一气呵成了。”祁念曾笑着告诉记者,一个月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来了,他成为解放后第一个从宝鸡考入北京大学的学子,市上领导不仅专程去家里送了喜报,还给他奖励了一笔不菲的奖学金——50元,而那时到北京的火车票才9元。后来他才知道,那篇作文拿了当年高考作文的满分,是他进入北京大学的“敲门砖”。
1963年9月,祁念曾走进北京大学的校门,张开双臂将梦中那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拥入怀抱。
著述等身笔为人民吐心声
1970年,祁念曾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宝鸡铲车厂,成为一名钳工,但这并未磨灭他对文学和写作的热爱。
平日里的积淀很快为祁念曾打开了另一扇窗。1973年,因写得一手好文章,他被调入厂区宣传部,成了一名宣传干事,从此走上创作之路。到了1979年,宝鸡教育学院成立,“北大高材生”的光环和坚持不懈的创作,又为祁念曾探到了新的路径。1980年,他被调入宝鸡教育学院,并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负责教授写作、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这一教就是十二年。其间,他依然笔耕不辍,出版了六本专著。
“心与时代合拍跳,笔为人民吐心声。”这是祁念曾创作时始终遵循的信条。1992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深圳经济特区要创办《深圳商报》和《深圳晚报》的消息。“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地方去,记录时代的脉搏!”祁念曾心动了,很快,他从全国160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
“初到深圳,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深圳的城市活力和人们的创业激情深深感染了我,促使我很快投入到了展现改革力量的创作中来。”祁念曾说,那时陪伴他的只有报社发的“三件宝”——飞鸽自行车、电饭煲、电风扇,但不论条件多艰苦,也阻挡不了他和同事们的激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两年后,《深圳晚报》就跻身全国晚报前列。在此期间,祁念曾还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新闻出版报》《新闻界》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新闻探索与实践》《报海拾贝》等专著。
时代歌者用情写就好诗歌
作为一名新闻战线的老兵,祁念曾成就大、著作丰。在写作方面,他还是一位多面手,尤其以诗作最为人所称道。
诗人的气质,决定诗作的品质。在祁念曾看来,诗人的气质应具备崇高的理想、博大的胸襟、真挚而炽热的激情和异于常人的艺术敏感。而这几样,祁念曾一样也不缺。
诗,写在纸上,叫诗;朗诵出来,叫歌。祁念曾的诗更是如此——有真挚的激情之美,有豪迈的阳刚之美,也有丰沛的意象之美。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这首朗朗上口的现代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曾入选语文教材,在很多“80后”、“90后”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提起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祁念曾回忆道,1991年,他还在宝鸡工作,跟随央视《话说黄河》拍摄组到延安采风,他发现改革开放让延安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那片热土上,他感慨万千,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他更加感觉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但精神生活不能落后,延安精神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为此,他提笔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抓住了时代精神!”有人评价道,若把握不了时代的脉搏,没有真挚不竭的激情,缺少刻骨铭心的爱憎,就不会创作出这样震撼人心的佳作。
多年来,祁念曾对诗歌的创作热情不减。其中,《锤与镰的颂歌》《深圳之恋》《我是一片绿叶》等诗都充满着火热、真挚的激情;《站立的河流》《红树之歌》《延安,我把你追寻》《沸腾的五月》等,则都是富有阳刚之美的佳作。
十几年前,著名文艺评论家李世琦读了祁念曾的诗集《站立的河流》后兴奋不已,特意作诗一首:“淋漓痛快富阳刚,时代精神溢字行。春雨春风春色好,赤心赤胆赤衷肠。江河汹涌兴诗意,山岳巍峨谱韵章。德艺双馨何似尔?人民命运驻胸膛!”字里行间都是对其人其诗的肯定与赞赏。
深情吟唱故乡就在他梦里
“陈仓宝地闯新路,金鸡展翅再腾飞!”对故乡宝鸡的美好寄语,祁念曾常常挂在嘴边。他说,这么多年,故乡一直在他梦里!
“虽然年纪渐长,但每年回宝鸡,是我一直坚持的事。”祁念曾眼中饱含深情,他说,他不怕回乡路上的颠簸,不怕两座城市的气候差异,只想时刻记住宝鸡的模样,见证宝鸡的发展。“如今,正是宝鸡城市建设的春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我每回去一次,都能看到一些变化,渭河公园非常美,石鼓山格外宏伟……”说起宝鸡的变化和发展,祁念曾滔滔不绝。
在祁念曾随身携带的几本《秦风》杂志上,记者发现,每期都有关于宝鸡的专题报道,内容涉及工业、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作为《秦风》杂志社的社长,祁念曾表示,他希望以这种方式为家乡发展尽力呐喊!
2018年,年过七旬的祁念曾,回到母校渭滨中学,与师生畅谈为学之道,并向母校赠送《祁念曾诗文集》等作品集;随后,又抽时间赶赴凤翔县竞存中学,举行了“延河在我心中流——《延安,我把你追寻》创作座谈会”。这一切,都缘于他热切盼望着家乡多出文化英才。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苏东坡传》,大约40万字,苏东坡在宝鸡凤翔的经历大约占总体的四分之一。”祁念曾告诉记者,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宝鸡凤翔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凤翔留下了《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很多代表性诗文。目前,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敬之已经为这本书题写了书名,初步预计今年就可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