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果蔬局工作人员给农民讲授种菜课
智慧管理平台可以实时掌控各蔬菜生产基地动态
村民学习种植蔬菜
香菇 宝鸡在全省率先放开蔬菜经营
这则《市政府决定蔬菜产销放开经营》的消息,刊登在1985年1月28日的《宝鸡报》上,报道了我市从当年2月1日起,对由国家统购的蔬菜购销体制进行改革,把蔬菜经营推向市场。短短一则消息,反映的却是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吃菜大事。
“我省是1985年4月放开蔬菜产销经营的,宝鸡则是在当年2月出台了相关政策,走在了全省的前面。”市果蔬局蔬菜科科长杨过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蔬菜是由国家统购统销的,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策。改革开放后,我市百业兴起,群众同样期盼蔬菜市场能活跃起来,这则消息标志着我市的蔬菜产销由计划经济正式走向市场经济。
蔬菜产销关乎民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蔬菜基本是小范围的自产自销,无论品种还是产量都很少。1956年市区的长青、金陵两个生产大队实行蔬菜生产专业化,菜地面积随之扩大。随后,本着“市郊以生产蔬菜为主”和“以需定产、产稍大于销”的原则,有计划地发展蔬菜种植。到1982年时,市郊28个生产大队共125个生产队专门种植蔬菜,共有菜地1.8万余亩。岐山、凤翔、陇县、凤县等县城周围已逐渐形成蔬菜规模种植。
当时,市上每年下达蔬菜生产计划,以保证供应城市居民。每到秋冬之交,蔬菜公司都调拨大量越冬菜分配给各单位,如白菜、萝卜、大葱等,以供居民冬季食用。直到1985年2月,我市对蔬菜生产和经营进行了改革,形成国营、集体、个体多渠道流通,管放结合的格局。
无公害蔬菜走出国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我市蔬菜产销也随之发展。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太白高山绿色无公害蔬菜的崛起,使宝鸡蔬菜声名远扬。
当时绿色无公害蔬菜仅仅在国内大城市开始兴起,太白县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气候条件十分优越,是绿色无公害蔬菜最佳生产地。该县依托这一优势,大面积推广甘蓝、紫甘蓝、西蓝花、荷兰豆等蔬菜种植,开展应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同时加强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和蔬菜生产全程质量检测管理,有效保证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了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近些年,太白县又围绕建设“秦岭绿色大菜园”目标,大力实施有机蔬菜引领工程,发展有机蔬菜上万亩。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太白县蔬菜产业取得长足发展,17个蔬菜品种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和欧盟、美国有机蔬菜认证,并相继被农业农村部、陕西省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县60%的蔬菜畅销西安、广州、南京、武汉等50多个城市和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并远销东南亚、欧洲一些国家。
乘着这股东风,凤县、麟游等县也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截至目前,这些县已种植绿色有机蔬菜25.8万亩,年产量达68.5万吨。
全市蔬菜品牌已达40多个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加大蔬菜品牌化的开发,让我市蔬菜产业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精品型转变,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带动全市经济整体发展。
据市果蔬局工作人员介绍,截至今年,全市种植蔬菜面积97.3万亩,年产量达210万吨,产值近32.5亿元。建有百亩以上集中连片蔬菜基地254个,其中设施蔬菜156个、5.7万亩,露地蔬菜98个、5.8万亩。注册“太白山”“绿丰源”“三森秦工”等蔬菜品牌40多个,市场知名度不断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
蔬菜的发展,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更令人惊喜的是许多贫困户靠种菜脱了贫。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我市将蔬菜种植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产业大力推动,市县区利用扶贫项目资金,依托园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大力实施蔬菜扶贫。其中,金台区硖石镇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旱地莲菜新型特色蔬菜产业;在太白县、陇县、麟游县等地,大力发展食用菌,使不少贫困户实现脱贫,还创造出“借袋还菇”扶贫等新模式。据介绍,依托食用菌产业扶贫模式,全市有436户贫困户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