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扶风县法门镇齐村脱贫户姚红:
端上扶贫饭碗甩掉贫困帽子
本报记者孙海涛

    贫困群众在九彩蝶村镇工厂打工

  “姚嫂子,上班去啊!”邻居打着招呼。“嗯!顺便送娃上学去。”姚红笑着回应。
  5月8日,晴。一大早,扶风县法门镇齐村39岁的姚红就带着小儿子出门了。她时间紧得很,带孩子到工厂吃早饭,送孩子上学,然后返回工厂换工装、上缝纫台……虽然忙碌,但在她看来,当了多年贫困户,如今能在家门口找到“扶贫饭碗”,这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事。
  曾经,一个穷字,泰山般压在姚红一家人的头上,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全家6口人,两位老人年老多病,没有劳动能力,求医问药花费也不小;两个娃娃,闺女读初中,儿子读小学,衣食住行处处都要“钱”;家里6亩地,靠种玉米和小麦,一年到头挣不下多少钱。尽管姚红的丈夫很能吃苦,一年到头在外打工,但家里还是入不敷出。姚红也想出去打工挣钱,然而公婆谁来照顾,娃娃谁来看护,土地谁来耕种?姚红说,自己硬是被“绑”住了。
  让姚红没想到的是,从2017年9月开始,她却“松绑”了。原来,通过扶贫干部介绍,她在家门口找到了“饭碗”,进当地九彩蝶村镇工厂上班了,工作是搞服装加工。姚红本就吃苦耐劳,没多久就成了厂里的熟练工,每月挣3500元工资不成问题。姚红算算账,现在一年在厂子能挣三四万元,而且厂子还允许女工带着孩子吃饭,费用全免,这真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好事,她家也终于甩掉了贫困帽子。
  姚红找到工作是运气好吗?不是,这是扶风县按照“送厂子进村子、送岗位进农户”工作思路,着力打造“闲房变厂房、农民变工人、无业变就业”的“三变”就业扶贫新模式释放出的“红利”。近年来,一方面,扶风县鼓励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返乡创办村镇工厂;另一方面,干部们组成招工小分队,走村串镇组织“村镇工厂”和贫困人员见面、沟通,达成就业意向。如今,全县已发展村镇工厂55家,吸纳贫困群众420人就业,很多贫困户因此鼓起了“钱袋子”,脱贫走上致富路。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