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峰在工作中
机床工具,是一种加工高精度产品的机械,由上百个机械部件、上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之间的组合精度稍有偏差,加工出来的产品就不合格,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从业20年,侯海峰早已摸透了机床的脾性。作为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秦川机床公司)的高级技师,别人靠仪器检测、读取数据才能完成的机床检测,他通过耳听、眼看、手摸就能判断出问题所在。2016年,公司装配车间成立了“侯海峰技能大师工作室”。
平凡工作有乐趣
装配一台机床要进行上百次调试,为一个数据要连续熬几个通宵,这份耐心源自侯海峰入厂的第一份工作“研磨”。
1999年,侯海峰走进秦川机床公司研磨车间。面对30厘米厚的铸铁,侯海峰心存疑虑:“人怎能磨得动铁?这无异于是鸡蛋碰石头。”但车间里的师傅,仅用一把宽不到3厘米的刮刀,就从铸铁表面刮下铁屑,改变铸铁表面的平整度。
拿起刮刀的侯海峰异常兴奋,觉得自己年轻劲儿足,干好这项工作肯定不成问题。但仅仅三天,他戴手套的手全是水泡,崭新的工装也黑得不成样子。可看着师傅干活的轻巧劲,侯海峰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当别人埋头刮铁时,他站在师傅跟前看拿刀的姿势、刮铁进刀的角度,就连师傅干活弓腰的姿势他也记在心里。“爆发力要好,进刀时要靠手腕的力量……”侯海峰说,这些是他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那时,别人下班他自觉加班,每天完成一块定压盘研磨是他给自己定下的任务。在当时,完成一块定压盘,老师傅也需要两天时间。就这样,经过实践总结,侯海峰进厂半年时间研磨技术就有所提高,经他手的产品就能达到4级刮点。
侯海峰说,能够徒手对铸铁调变、整形,自豪感不言而喻。也正是在研磨车间,他见识到技术工作的无穷魅力,从此对技术工作“一往情深”。随后的20年间,侯海峰凭借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技能水平以及责任心,先后多次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和质量标兵。
匠心智造好机床
日前,记者来到秦川机床公司机床厂装配车间时,43岁的侯海峰正在调试一个齿轮磨床关键部件。不同于其他装配环节,侯海峰在调试齿轮磨床时靠的是手摸、眼看、耳听,这是他的绝活。在调试过程中,他要亲手转动砂轮,看有没有负重感;磨床开启后他每半个小时要观察砂轮的温度变化,同时还要听磨床高速运转时有无异响,这一套“经验式”的绝活,都是在一次次装配过程中练就的。
YK7380A产品是秦川机床公司的经典产品,在解决该产品工件立柱热变形问题时,侯海峰通过一次次观察机床运转后的温度变化,敏锐地发现机床空运转时喷冷却油和不喷冷却油,对工件立柱顶尖与台面的同轴影响很大。他以此为出发点,将冷却油管接到工件立柱的前后左右单独喷油,很明显地对比出工件立柱本身对接受冷却油的一面是退让趋势,而且随着冷却油温度越高变化越明显。这个发现使他喜出望外,他终于找到了变化的根本。通过这样的观察与发现,侯海峰提出的数十条合理化建议均被采纳。这些建议和改进在实际生产中既优化了操作,又保证了产品质量。
2017年,侯海峰被派往浙江通力集团处理磨齿机工艺问题。他通过看、听、摸就能找到原因——由于多年使用,液压阀不能正常保压引起波动,导致磨削后齿面有横纹。他为客户更换了液压阀,节省12000元左右轴承更换开销,客户为他竖起了大拇指。“我在秦川机床公司已经工作了20年,从进厂的第一天我就干机床装配工作。现在的机床,只要我一听一摸,就能知道机床有没有问题。经过我的手装配的机床,已经出口到韩国、美国等国家,并且无故障运行了六七年。”侯海峰说。
侯海峰对技术的痴迷,从他的工作时间就能看出。他每年平均完成工时4000多小时,超出正常工作时间近一倍。他先后参与完成多项新产品首台试造装配工作,并攻克了多项装配技术难题。但在侯海峰眼里,这只是做了技术工人该做的事情。
毫无保留传帮带
一个人的技能再高超,创造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才能形成聚合效应。侯海峰深知,数控机床未来发展需要大量技能人才来支撑。
侯海峰技能大师工作室一向非常热闹,他为年轻人设置了很多有趣的培训项目,让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活泼,易于接受。因而,年轻人都愿意到这里切磋技艺,常常很晚才散去。但是更多的时间,侯海峰在200多米生产线上穿梭。他说,办公室是用来武装头脑的,生产线才是技术工人的“战场”。
在带徒期间,他不厌其烦地给徒弟讲解示范装配中的难点问题,经常热心主动地为其他青工解决一些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时间长了,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侯认真”。在“传、帮、带”中,他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与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工,努力为其他青工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使他们在工作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帮他们尽快成长,为企业发展补充后备力量。
此外,在侯海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牵头下,秦川机床公司形成了技术攻关制度。工作室的7名技术能手,从日常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入手,设立科研项目,带领大家一起攻关。目前,侯海峰技能大师工作室已完成6个攻关项目,不仅破解了技术难题,而且培养了年轻人才,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从名不见经传的刮工到受人尊敬的技能大师,侯海峰的故事感染着年轻人。他常对年轻人说:“新时代的工人不仅要埋头苦干,还要重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