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让非遗更富人气
“脸谱是画在角色脸上的图案,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5月3日,在扶风县博物馆里,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扶风县社火脸谱代表性传承人马亚峰,向扶风一小的学生介绍社火脸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让学生们通过参观体验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以往的非遗传承活动不同的是,马亚峰在讲解和绘制的同时,还拍摄了短视频并上传至抖音。
马亚峰的抖音号注册于2018年8月,目前上传了40余部短视频,其中绝大部分都与社火脸谱有关,有的是绘制过程,有的是成品展示,还有的是各类活动的剪影和花絮。“社火脸谱是西府地区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有责任、有义务弘扬这一非遗项目,让人们了解它、热爱它,进而保护它、传承它。”谈起玩抖音的初衷,这位80后非遗传承人说,“抖音是当下非常火的网络平台,能让我以视频的形式,将社火脸谱更直观、更全面、更深入地展示在更多人面前。”
尽管从注册至今不到一年时间,但马亚峰在抖音上已经颇具人气,有网友看到后表示“很新奇”“很精美”,还有网友请求加微信,表示“要购买”“想学习”。马亚峰直言,非遗传承的第一步是宣传,以前由于条件制约,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都有限,现在互联网为非遗宣传开辟了新门路,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开始通过网络关注非遗、喜欢非遗了。
据了解,我市现有非遗项目111个,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省级非遗项目57个,除社火脸谱外,还有大量非遗项目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其中最典型的要数省级非遗项目岐山擀面皮了,在各大电商平台,作为宝鸡特色小吃的代表,岐山擀面皮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销量和口碑,从此催生的擀面皮产业也越做越大,不仅让非遗项目得以传承,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放眼全国,近年来不乏互联网推动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例子:
——湖北云梦县通过网络宣传国家级非遗项目皮影,传承人秦礼刚不断创新剧本,5年间不重样演出皮影剧1820场,观众累计超134万人次。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与国内电商平台合作,启动“妈妈制造·土族盘绣合作社”项目,将国家级非遗项目盘绣与衍生品成功推向市场。
——贵州丹寨县“独臂画娘”杨而郎的励志故事,经媒体报道后感动无数网友,她所传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也因此得到关注和追捧。
比这些民间工艺更广为人知的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声的沉浮。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娱乐方式不断丰富,相声逐渐失去了受众,大批艺人休演的休演、转行的转行,相声一度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本世纪初,一些坚守的相声艺人的表演,经网友拍摄上传至网络,让观众在传统相声中找到乐趣,也让濒临消失的传统相声获得新生。如今,全国多地都成立了相声社团,带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相声、听相声、说相声。
有人说,互联网是宣传和展示非遗的一扇窗口,也有人说,互联网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一剂良药。为什么一些原本籍籍无名的非遗项目,在插上网络的翅膀后就能赫赫有名呢?宝鸡“沐言堂”传统文化推展馆负责人蒋涛认为,互联网拉近了非遗与公众的距离,一方面,以前,非遗往往由于地域限制,要么束之高阁,要么偏安一隅,难以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互联网则将非遗直接推向大众,接了地气,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一些人印象中,非遗如阳春白雪般高高在上,只能仰望、难以触摸,而互联网则从不同角度真实地将非遗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看到,原来非遗并不遥远、并不神秘,原来非遗也可以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从而产生走近非遗的想法。
蒋涛说:“互联网为非遗的宣传和展示提供了新的表达和传播方式,而非遗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承则契合了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生活习惯。”
网络让非遗更显朝气
非遗是中华文化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和传承好非遗,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法规政策,民间也不断掀起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热潮。
红拳是发源于宝鸡的地方拳种,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据陕西省红拳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市武术协会副主席郭泳宏介绍,我市每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民健身日等节日都会举办红拳展演活动,并通过网络宣传,提高红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全市长年习练红拳的有上千人,其中青少年有20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宝鸡拳师王晖更是将红拳带到俄罗斯,教会了千余名俄罗斯人打红拳。郭泳宏说:“没有网络的助推,红拳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势头。未来,我们还将借助网络的力量,把红拳文化传承好、弘扬好。”
在我市,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爱好者选择借助网络保护和传承非遗,很多人认为,保护和传承非遗很大程度上要靠年轻人,而要让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重视非遗,就需要用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非遗、展示非遗。今年4月初,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的抖音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根据媒体报道,该计划将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遗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调动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奇心,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此外,央视和各大卫视近年来推出的《传承者》《非常传奇》《非凡匠心》《百心百匠》等节目,也都是从年轻人的视角创新对非遗的宣传和展示。
我市文化爱好者杜恪近年来一直关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课题,他认为,互联网为非遗提供了宣传展示的平台、营销推广的平台、学习传承的平台,而非遗也为互联网的传播作了文化补充,比如腾讯旗下一款手机游戏,就借鉴了我市非遗项目传承人邰立平的木版年画作品。相信随着与互联网的不断交织融合,古老的非遗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