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筑起美丽宝鸡
劳动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只有劳动,才能推动社会发展,才能促使人类文明进步。往远里说,是劳动让我们的老祖先第一次使用工具改造生活;往近处说,是劳动成就了现在的美丽宝鸡。
从抗战时期起,一批又一批的劳动者来到宝鸡,将汗水甚至是生命奉献给宝鸡,为宝鸡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后,上海、武汉等地的爱国企业家和工友翻山越岭,将工厂搬到了当年陇海铁路斗鸡台火车站旁边,就是如今的金台区宏文路一带,为保留工业实力、助力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荣氏家族的申新纱厂(陕棉十二厂前身)、福新面粉厂(宝鸡面粉厂前身)就是当时西迁到宝鸡的。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这些工厂为军民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
国家“一五”时期,一批机械、电子等工业大厂相继搬迁到宝鸡,或是在宝鸡建成;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三线”建设全面铺开,一些沿海企业内迁,一批国防企业兴建于宝鸡。“你愿意去大西北吗?”“我愿意去!”那个年代,这样的对话在祖国大江南北随处可见,一批又一批的劳动者带着振兴祖国的理想来到宝鸡,在无人问津的深山扎根,在遍是荒滩的渭水两岸安家,为建设祖国努力。
782厂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3年,工厂在北京建厂,两年后迁至宝鸡。1958年,国家号召广大知识青年支援国防建设,上海各个学校共选送了825名学习好、品德好的优秀学生,分三批来到宝鸡。当时,这些学生来到宝鸡,住的是32人一间的大平房,吃的是土豆和白菜煮的大锅菜。虽然条件艰苦,但这些学生没有退缩。退休职工周华芬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说:“当看到一流的厂房、先进的设备,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正在投身国防事业建设,心头一热,更加坚定了信念。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就在这里好好干!”后来,782厂有了一个宝鸡人耳熟能详的名字——长岭机器厂。
“长岭”“宝钛”“宝桥”“秦机”“石油”“钢管厂”“氮肥厂”……从上世纪中叶到现在,一个又一个耳熟能详的厂名从宝鸡传向全国和世界,这些坚定而可爱的劳动者,不但完美履行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为宝鸡建设装备制造业名城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让宝鸡有了自己特殊的城市文化,塑造了宝鸡人独有的文化风貌。
劳动成就幸福生活
如今,宝鸡处处绿树成荫,从北坡到渭河再到秦岭,从街道到社区再到小区,几乎随处可见美丽的游园。其中,周礼文化主题公园的前身人民公园,始终在宝鸡人心中占有特殊位置,因为正是通过许多“老宝鸡”的劳动,才有了如此美丽的公园。
今年62岁的王新霞经常拉着老姐妹一起到公园里散步,她们喜欢一边散步,一边聊着当年挽起袖子,为公园挖人工湖、筑假山的故事。“人民公园的角角落落,都有我们的回忆。”王新霞说,上世纪70年代,宝鸡市决定在渭河南岸修建公园,供市民日常游玩休闲。当时,几乎所有宝鸡人都参与到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当时还在上学的王新霞每天放学后,都会带着工具,和下班的父母一同赶到渭河南岸参加义务劳动。“当时的河滩边上密密麻麻全是人,不管是机关干部还是普通工人都一样,都带着工具从单位赶过来,有的人挖坑种树,有的人搬石头,干到实在累得不行才回家。”王新霞说,当她们在建成完工后的人民公园里游玩时,由衷地感觉到,幸福生活是通过自己劳动得来的,就会有一种骄傲和自豪。
当我们乘坐火车穿行在秦岭山间,享受便捷的交通为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时,有一群可敬的劳动者正为我们的安全出行默默努力,比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宝鸡供电段。
每当进入冬季,宝成铁路秦岭高坡区段隧道顶部极易结冰。负责这一区段的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宝鸡供电段职工要在每年最寒冷的时候步行数十公里、翻越无数山峰,检查所有隧道,并24小时不间断作业,对影响交通安全的隧道结冰处进行处理。正是因为这群劳动者,我们才能坐在暖洋洋的车厢中,日行千里。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劳动者,而我们本身也是万千劳动者的一员。我们的每一次劳动,都会使社会进步一点点,最终聚沙成塔,成就幸福生活。
劳动培育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宝鸡,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是穿行在深山之间的巡线工,或是醉心科研的工程师。但不论什么身份,他们都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特级技师王汝运自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在各级焊工技能大赛中屡屡夺冠,并登上了全国焊工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他干一行爱一行,先后参建了总吨位超过50万吨、累计50万延长米的十几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参建工程累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20多项。多年来,他通过不懈奋斗,实现了由一名学徒工向知识型工人的转身,先后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宝鸡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中铁宝桥钢结构车间电焊特级技师,还获得了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全路火车头奖章”和“陕西省首席技师”“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和王汝运同是全国劳动模范的周红亮只是国网宝鸡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巡线工,他参加工作以来,坚守秦岭20多年,每天在深山里穿梭,与线路铁塔为伍,呵护着秦岭电力线路的安全。有人统计过,周红亮爬过的山累计高度相当于200多座珠穆朗玛峰。正是因为这样的艰辛付出,20多年来,横跨秦岭、纵贯南北的宝成电气化铁路,没有发生过一次人为因素的停电。周红亮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陕西好人、国网工匠等多项全国和省、市荣誉称号。以他名字命名的“周红亮创新工作室”成立近5年,获得11项国家发明专利。
还有更多的“三秦工匠”像王汝运、周红亮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贡献。他们每个人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聚合在一起,又像是火热的太阳,引领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进入了网络时代。那么,新时代的年轻人又是如何看待劳动精神的?他们说,劳动精神永流传,唯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35岁的刘科选是一名“外卖骑手”,每天,他都骑着摩托车穿行在大街小巷,在商家与住户间往返。他说,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让大家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各种美食,同时还有一份收入,这得益于越来越发达的科技和坚实可靠的通信网络。和刘科选同岁的张信是一名糕点师,他从日本学成归来,在金台区开了一家蛋糕店,每天都有许多年轻人来这里喝咖啡、吃甜点。张信说,在大家收入逐渐提高、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生活品质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劳动,就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多彩的选项。
网络写手、跟妆师、快递员、宠物保育员……近些年,许多年轻人从事着这些新职业,为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他们与其他人一样,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用自己的真诚、勤劳和智慧辛勤耕耘,体现着新时代劳动者的良好精神风貌,为宝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未来可期,劳动最美。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