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魏薇
地处宝鸡高新区的“中国钛谷”,这些年以大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以开放互融互通的姿态,对接国内外先进创新资源,形成了完整高效的创新价值链,使钛产业不断向高端制造迈进、向现代工业转型,如今行业呈现“满园春色”。
“航母”与“护航舰队”的联合优势
近日,记者走进宝钛集团,只见板材带材、复合板生产线等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2019年一季度以来,宝钛集团订货量大幅提升,同比增长113%以上,钛材产量同比增长40%,其中,外贸出口量同比增长达150%,这种良好势头得益于宝钛“做精军品、做活民品”发展理念的实施。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有数十家民营企业的代加工生产也做得风生水起。
在宝鸡高新区的拓普达钛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名操作人员调整电脑参数,一台径向锻造机“抡起”四个锤头,沿钛坯料的轴线开始高频锻打,只用5分钟,坯料就拔长变细,成为精致的厚壁管,这是为宝钛集团加工的钛合金厚壁管。公司负责人王勇锦说,依靠这台从奥地利引进的径锻加工设备,企业一年单为宝钛加工材料就可收取工费1000多万元,使宝钛的制造成品率提高3%、成本降低10%左右。何止挣加工费,拓普达现在不仅参与研制深海装备外壳及深海探测产品,还进军国防炮管生产领域,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宝钛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以钛及钛合金为主的专业化稀有金属生产、科研基地,先后承担参与国家多种需求的产业科研生产任务。依托这艘钛产业的“航母”,宝鸡有530余家钛材领域的中小企业,得以“知方向、提水平、拓市场”。这些企业犹如“护航舰队”,与宝钛分工合作,在细分领域分一杯羹,使上下游产业链愈发完备,且和谐共生。
宝鸡鑫诺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专做医用钛丝、钛棒、钛板等钛制医疗器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并远销德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宝鸡巨成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年生产钛种板500吨,在全国电解铜市场占有率高达78%;宝鸡富士特钛业集团生产的高纯钛粉钛含量达99.5%,去年该公司为澳大利亚增材制造公司Titomic推出的世界最大金属3D打印机,供上了高纯钛粉。
优良生态孕育“钛谷”力量
良好的创新生态需要肥沃“土壤”。宝鸡钛产业持续显现技术引领力,得益于各种创新资源要素在宝鸡汇集。近日,记者来到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见到从北京来的赵玉林博士,他2005年来宝鸡组建研发团队,潜心研发数字智能电焊机。如今,赵玉林和团队研发的数字智能电焊机,只需更换升级软件,就能针对不同材料和工艺进行“傻瓜焊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前不久一家企业设计的大型钛管焊接生产线,按照传统技术,这种直径1至4米的钛管,需要4人用两天时间才能完成;而使用数字智能电焊机,只需将钛管卷起来放进设计好的特定生产线上,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分析,调整输入热、速度、角度等,还会对接缝进行气体保护、背板保护等,整个过程不再需要人工操作,仅半天时间就能完工。
这种围绕在钛产业周围的研究中心和技术服务团队,这两年在宝鸡新增了十余家。宝鸡高新区加大与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特飞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成功引进了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分中心、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宝鸡创新中心、宝鸡特种飞行器工程研究院、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西北区域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实现了人才、技术服务的快速流动。
除了研发技术服务要素的对接外,宝鸡还构建技术“大卖场”,带动产学研用“一盘棋”。去年底,国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西北区域创新中心在宝鸡高新区成立,该中心对标国际最先进的技术,集纳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创新成果,放在宝鸡这个技术“大卖场”里,供企业选择适合他们转化的研究成果,激励他们和技术拥有方实现交易与合作。如此成果方与技术转化方可实现“甜蜜恋爱”,把宝鸡钛企纳入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体系中,把研究设备、高层次人才、技术管理团队、资金流等带入宝鸡。
宝鸡钛产业发展迅猛还得益于开放的格局。实施“钛谷人才聚集计划”,聚集钛领域专家和高素质从业人员1.7万余人、产业工人4万余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发展人才体系。
目前,宝鸡拥有多种规格与牌号的钛材产品,形成了“海绵钛—钛铸锭—钛加工材—钛合金材—钛复合材—钛材深加工产品”的完整链条。
同时,宝鸡每年组织人员参加国际国内知名钛展、装备展等,对接资源带回珍贵信息;目前已连续举办两届中国钛博会,邀请院士专家研讨钛产业发展趋势,凝聚行业共识。
2018年,宝鸡钛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0亿元,钛材和钛制品供应量占到全国的60%,占全世界的20%,钛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全国首位。“宝鸡·中国钛谷产业集群”被列为全国50个产业集群试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