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村就是曾经的白云驿 已有上千年树龄的古槐 白云村里的小游园 千年褒斜古道跟随古老的红岩河一路向西南蜿蜒,打通秦岭,直至巴蜀。作为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曾经的白云驿商铺林立,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时过境迁,昔日的劈山小径逐渐被现代交通所取代,白云驿的繁华和众多历史遗迹一样,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近日,记者来到距太白县城19公里的白云村,探访这个古驿道上的村落。
褒斜道上的白云驿
古时,纵贯秦岭的有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等多条古道。
在诸多栈道中,褒斜栈道最负盛名,由于其在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沿用时间最久,也被称为“栈道之冠”。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栈道”就是指“褒斜栈道”,它是古时关中通往巴蜀最重要的一条道路。
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序志》载“《蜀纪》言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即炎帝神农氏曾由古褒斜道经此南下。《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褒斜栈道至秦汉时期已初具规模。西汉时,随着栈道上商贾行旅通行、军事攻伐对垒的增加,白云集镇越来越繁华,成为褒斜栈道上一处重要集镇。
西汉元光年间,汉武帝下旨让御史大夫张汤的儿子张卬任汉中太守,又派了几万人重修褒斜栈道。
到了三国时期,蜀魏两国交战,不论进退都是从褒斜道上经过。在诸葛亮率军六出祁山战事期间,蜀国大将赵云、魏延、邓芝等人多次率军由褒斜道进兵,与魏军交战于白云、桃川一带,所以白云也成为蜀军前线供给基地。
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岐山五丈原,蜀军在长史杨仪、大将姜维的率领下撤军退入斜谷,过了衙岭后才正式发布讣告,昭告三军;在方才关村停丧多日后,又沿褒斜道南下至白云。蜀军因失去主帅加之未胜撤军,士气极为低落,而魏军主帅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死了,乘胜追击,蜀军不得不竭力抵抗。此时又是雨季,栈道路难行,诸葛亮的棺木在白云黄龙洞隐停已有多日,又在沿线埋了几个假的坟冢,一直到雨停。姜维又使计用假诸葛将司马懿吓退后,蜀军才继续南行出褒谷至勉县定军山,魏延在南撤时烧毁了王家堎的部分栈道。
到了隋唐时期,因为都城在长安,褒斜道成为西南各地通往京师及西北的重要通道。白云作为此通道上一处主要集镇与驿站,南来北往的商旅与朝廷官员常歇于此。唐代中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赴京或回川,多次在白云驿站歇息。据史籍载,唐大中三年(849年)十一月,朝廷对江口以北的褒斜道再次重修,在太白境内设了五个驿站,白云驿就是其中之一。
村里的古树与学堂
在白云村村口有一棵上千年树龄的古槐,村民坚信这棵树是尉迟敬德所植。
相传唐武德年间,尉迟敬德率唐军取褒斜道去陇南征讨吐谷浑,行至白云驿站补给,他的乌骓马拴在院子一棵杯口粗的槐树上,不料马匹受惊拽断了槐树,敬德下令士兵从别的地方移来一批槐树幼苗栽植在此地附近,他还亲手栽下一棵小树。
多年后,贞观年间酷暑之时,敬德奉皇命来到青峰山监修青峰寺。闲暇之余,他带兵策马沿栈道巡察沿途驿站、府库,再次来到白云驿,只见当年种的这棵槐树已有碗口粗细,于是写了树牌“尉迟恭所植”,叮嘱驿站官员悉心管护。
白云村党支部书记齐永丽介绍,前些年,这棵槐树树干枯萎,也不再发芽,村民以为它已经死了;最后请来林业专家,经过救治,这棵古树又重现生机,成为村里一道奇特的景观。
除了这棵古树,村里曾有一所学堂,相传也是尉迟敬德创办。
白云村有一条贵子沟,沟中最宽的地方有一处古建筑遗迹,相传此为尉迟敬德在开矿炼银期间,所率官军子弟读书的学堂。
尉迟敬德由刘武周部转投秦王李世民后,东征西讨,战功卓著,深得秦王信赖,却被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所忌恨,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就派尉迟敬德西征。节制朝廷户部供应大权的李建成与李元吉百般克扣粮饷,想让尉迟敬德的大军在秦岭山中因无粮饷被敌所灭,或者征剿无功而返,意图以此累及李世民。
尉迟敬德生性忠勇,识破其诡计,只能依靠李世民筹措部分粮饷,无奈与军中所需尚差甚远。于是尉迟敬德在督军作战的同时,下令一部分军队在白云张家沟开矿炼银。为了稳定军心,让参战以及炼银的士兵安心于本职工作,他在附近建了一座学堂,接收随军子弟入学,同时从长安聘请名士为师教学。此举解决了官兵的后顾之忧。
这所学堂的学生因与村民的孩子不同,时间久了,当地百姓便把那里的学堂称为“贵族学堂”,意为朝廷贵族孩子的学堂。几年以后,陇南战事结束,尉迟敬德率所部返回长安,学堂也随军撤回。后来,当地人又把这条曾建有“贵族学堂”的山沟称为“贵族沟”,时过境迁,演绎为“贵子学堂”和“贵子沟”。
农妇送劝降书牺牲
在村子里有一座为村民修建的烈士墓,这座烈士墓的墓碑记载着村民黄彩淑为人民解放军给国民党残部送劝降书时殉难的事迹。
今年65岁的黄存梅是这个故事主人公的孙女。她说,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溃国民党胡宗南部三十六军之秦岭防线主力后,又乘胜追击,逼迫敌三十六军八十三团残部溃退到咀头古迹至王家堎元坝子一带。
这时,驻扎在白云村里的人民解放军利用休整之机,谋划如何让溃退的国民党残军缴械投降。大家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给他们送上一份劝降书,书中写明蒋军必败已成定局,并写明缴枪不杀和优待俘虏的各项政策。可这份劝降书派谁去送合适呢?就在此时,解放军驻扎的房东黄彩淑站了出来说:“首长,就让我去送吧!”
大家经过协商后,就应允了黄彩淑的请求,并交代了这份劝降书的重要性及送达时的注意事项。
黄彩淑进
屋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梳了梳头发,怀揣着沉甸甸的劝降书,提着竹篮和挖菜铲出发了。
到达目的地后,国民党哨兵拦住黄彩淑,问她跑到这里干什么?黄彩淑表明来意后,哨兵将她引了进去。见到溃军团长后,黄彩淑放下篮子,沉着地从怀里掏出劝降书。
团长看了劝降书后,半抬着眼睛将黄彩淑打量了一番,说:“要我们投降可以,但你必须先向我如实告知,住在你那的解放军人数有多少?都有什么武器装备?还有详细驻扎位置。”机智的黄彩淑一下就识破了他的阴谋诡计,铿锵有力地回答:“不知道。”
团长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句“不知道”所震,又连问了三遍,而结果依旧是“不知道”。他们一看这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立刻露出凶恶之相,拉着黄彩淑来到一个叫斜石崖的地方,指着地上的土坑说:“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你要是再嘴硬,这里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黄彩淑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不为所动,放声大喊:“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你们这些魔鬼日子不长了。”他们知道想要从黄彩淑的嘴里获悉一点半点的情报已无可能,便残忍地将黄彩淑推入土坑活埋了。农妇黄彩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当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以万里东风扫残云之势,全歼这股残匪。至此,国民党所设秦岭防线全线崩溃,太白地区靖口、王家堎随之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黄彩淑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为纪念她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事迹,1997年2月,中共太白县委、太白县人民政府在白云村修建了黄彩淑烈士陵园,把她的遗骨安放在陵园内,并在墓前立碑,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