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西秦视点
第04版:政法专刊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连载•广告
第07版:体育周刊
第08版: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
红船
一号文件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号文件
■莫伸/著
只有那些曾经在正反两方面的痛苦磨砺中获得了深刻经验的人,才能够从悄然难觉的蛛丝马迹中,捕捉和品味到这次会议所具有的极其丰富、极其深刻,也极其伟大的意义。
多少年后,我常常想,十一届三中全会被历史如此记载,被人们如此歌颂,它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其实,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大的转变,首先在于肯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的党中央迫切地需要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尤其是胡耀邦出任总书记以后,立即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调派人员深入农村。1980年春夏,新华总社先后两批派出四位记者深入农村进行查访。这四位记者承担的任务完全相同:调查农村贫困饥饿的真相,为中央最高层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依据。
四位记者是:
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胡国华;
新华社宁夏分社记者傅上伦;
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戴国强;
新华社农村记者冯东书。
临出发前,新华社社长穆青还特地把他们找去。彼时,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冯森龄刚刚写了一份内参,题目是《延安调查》。这份内参真实地讲述了延安人民极端贫苦的日子。
穆青对记者们说,看了冯森龄写的内参,心情久久平静不下来,真没想到革命胜利几十年了,延安人民至今还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希望四位记者以《中国的西北角》《西行漫记》两部中外名著为榜样,将中国农村真实的状况写出来,为这转变关头的历史留下些什么。他特意叮嘱,要迈开脚步,拓宽视野,深入基层,入村进户。很快,这四位记者迈开脚步,怀着最朴素的动机,采用最原始的方式,用整整半年时间,走进了西北农村的角角落落,并将所见所闻写成内参。
值得一说的是,18年后,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这四位记者将当年所写的文章汇集起来,组成了一部完整的书稿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他们为这本书起了一个非常贴切也非常质朴的名字——《1978:告别饥饿》。
还值得一说的是,尽管我也下过乡插过队,但是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仍然感觉到震撼。
1980年的初春,整个中国的农村已经迅速恢复,出现了自农业合作化以来的最好局面。
新华社记者不愧是国内等级最高、水平最高的记者。他们目睹了延安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实,发出了真诚而激动的感慨。这感慨既是一种深切的祝福,又是一声深沉的叹息!
应当说,1980年前后,随着农业“左倾”政策的步步“后退”,全国的农业生产形势开始悄无声息地稳住了,中国的农村像久病正治的病人,已经见到了起色。
但是这种起色毕竟有限。广大农村仍然处在“左”的笼罩中,仍然处于极端落后和非常贫困的状态中。
许多人在为此思索,许多人在为此呐喊,还有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他们也许没有那么高深的理论,但他们凭着一种朴素的本能,正在进行摆脱贫困的探索。
于是乎,一个在最困难的时期曾经不停地露头,却又始终被强压下去的农业生产方式再一次顽强地露出头来。
在质疑声中前进
我是1972年离开农村的。离开农村以后,基本上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回村去看看。我发现尽管村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变化极小。或者换句话说,在农业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产粮问题上,年年想变化,年年没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几年,由于调到了西安工作,我回十二盘少了。直到1984年才终于回去了一趟。这一趟回去,让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个让我完全想不到的变化是,不少农村青年戴上手表了!
要知道,当年我们在这里插队时,全大队共有三十多名知青,只有一位手上戴了表,并且当发现身边没有一个人戴,颇觉自己另类时,他又主动把表摘了下来!
而更让我想不到的情况是,村里人全都自豪地告诉我:即使三年不打粮食,也不会饿着,家里的存粮足够吃!
这简直是石破天惊!
其实,只要看一下周边的事实,形势的好坏马上就能辨别出来。以猪肉为例,此前几十年中,猪肉从来都是短缺物资,需要凭票供应,但是1979年,当给了农民很有限的一些自主权后,农民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以至很快出现了令人惊讶的现象:卖猪难!
到了1980年,卖猪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1980年6月,临潼县革委会副主任苏国权介绍情况时,谈到秋粮生产问题。当时粮食价格比棉花价格低,加上玉米难保管,陕西省又规定不许群众将玉米卖给四川来的收购者。于是只剩下一条出路:喂猪。结果加剧了卖猪难。仅以临潼为例,全县150斤以上的肥猪有1.3万头,200斤以上的有6000头,除自宰3000头、机关自食3000头外,还有一大半养成的肥猪找不到销售出路。
卖猪难当然不是一件好事情,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业和农村改革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证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业政策不仅正确,而且英明。
不仅如此,仅仅过了两年,又出现了卖粮难。
1982年11月17日,已经担任中共渭南县委书记的沈树森讲到卖粮难的问题。
(连载13)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