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人充实、让人快乐,让人眼界宽广、让人心胸开阔,让人获得气质的提升、让人实现形象的改变。北宋文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读书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书店里那一架子一架子的古今中外书籍,哪种适合自己。我们借助书店的销售情况来看看宝鸡市民在阅读上的选择和观点。
经典是首选 文化成主流
在市区的各大书店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书籍一直在近年来的图书畅销榜上占有重要位置。许多读者认为,这些政论性书籍热销的背后,是人们对优质化阅读需求的体现。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关心和热爱中国文化,就必须要了解当代文化的内涵。
除此之外,古今中外的文化类书籍也十分热销。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热衷,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从简单的概念转向具体内容,于是,详述各个时期文化特点的书籍应运而生,从诸子百家到音乐美术,让读者更加近距离地触摸到人类所经历的不同时代的文化演进。
在“水煮”“戏说”“大话”等调侃和演绎之后,历史类书籍销售情况逐渐恢复原有面貌,内容优质、信息准确、知识丰富的书籍依然受到读者喜爱。如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简史三部曲长期占据畅销榜,即使严肃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亦不乏感兴趣的读者。
文学类书籍方面,读者涉猎更加宽广,兴趣更加丰富,特别是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播,原著作者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再次被关注。有读者表示,第一遍看《三体》时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云;但第二遍看过后,不禁被书中宏观的宇宙文明和三体世界所震撼。
书籍销售情况反映了市民阅读水平的提高,不过在全民阅读的风气下,还有一些年轻人对读书有误解,虽然知道读书是件受益终身的事,但却不知道怎么选择。
别光买回家还得认真读
清代文人袁枚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黄生借书说》里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书重在读而非买。天子、富人存书又多又全,但往往被束之高阁,难有翻阅的时日;穷书生没钱买书只能借书,因为总想着今天借明天还,所以夙兴夜寐、废寝忘食地读,久而久之,便一本接一本地读了不少书。
如今,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用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借书而读了,想读什么书都能买到。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究竟想读什么书呢?选择越多,越难抉择,于是,有人照着名家推荐的书单全部买下,有人根据每季度排行榜买来热销书,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买书时的痛快和愉悦,读书时荡然无存,一年到头,书是买了不少,但真正卒读的却没有几本。
90后市民孟阳三年前结婚搬入新房,第一件事就是给整面墙的书柜买满书籍。“买什么书呢?唐诗、宋词、元曲和四大名著得买吧,这是妇孺皆知的读物;四书五经也得买全吧,现在不是流行学国学、诵经典嘛;还得买一套世界文学名著吧,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福楼拜这些大师的作品不能错过……”他边说边记,列出一条长长的书单,书名多达六七十个。三年过去了,孟阳的书柜里,只有《西游记》和《诗经》《论语》拆了包装,其他书仍然是刚买来的样子。
微博兴起后,网友们创造了一个词叫“先马后看”,指人们遇到有意思却较长的文章或视频,如果暂时没时间看,就先转发或收藏以“马克”(英文mark,即标记、做记号),等以后有时间了再看;而随着人们兴趣的转移,那些被“马克”的文章或视频便石沉大海,“先马后看”就变成“马而不看”“马过即看过”。同样,对一些人而言,“先买后看”也往往会变成“买而不看”“买过即看过”。为啥会这样?对买的书不感兴趣呗!
读书靠积累别摆花架子
最近,“大师在流浪”的话题火遍网络,一位蓬头垢面却酷爱读书的流浪汉,张嘴《诗经》闭嘴《左传》,成为网友们眼中的“扫地僧”。一些网友争先恐后地对“大师”采访、与“大师”合影,而“大师”最终不堪其扰,称网友们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不管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起码说明在大家心目中,读了很多书是一件值得羡慕的事情。“你读书的样子,真美!”很多年轻人拍照,都喜欢摆一个在窗边或树下读书的造型,认为这样有文艺范儿、有文化味儿。事实上,他们究竟是喜欢“读书”,还是喜欢“读书的样子”,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读书对人气质的提升,绝非简单的几个摆拍就能体现或模仿出来的,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市传统文化爱好者林斌认为,读书就像健身,无论练就好身材还是养成好气质,都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才能实现。有的人之所以不爱读书,也许是因为太着急、太功利。有网友曾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一条广受好评的答案是:“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林斌说:“读书是对自我的雕琢和升华,要忠于内心,切勿以读书来装样子、撑面子。”
多少不重要读啥是重点
每年初,很多人都会定目标:“一年要读10本书。”每年底,也有不少人骄傲地晒成绩:“今年读了12本书。”“今年读了50本书。”读书为什么以数量做目标?我市读书爱好者杜恪不解,读书是终生要做的事情,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人在不同的年龄,兴趣不一样,需求不一样,理解能力也不一样,而不同的书,内容不一样,字数不一样,通俗性也不一样,如果怀着一年读几本书这样的心理而读书,那么就偏离了读书的本质,起不到读书的效果。他表示,读书本质上是学习,更应该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数量或许可以通过投机取巧的手段来完成,而质量则需要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累积才能实现。
什么样的书才是高质量的书呢?其实,所谓的“好书”没有统一、绝对的标准。人们都承认《红楼梦》是好书,但也有人直言“啃不动”,所以,适合自己的书,能帮助自己进步的书,就是好书。那些经典名著,能读懂则读,读不懂则不必勉强,大可先放一放,等以后阅历丰富了、经验增长了再读。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说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读书一旦入了门、上了道,就成为放不下、停不了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