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宝鸡北坡从龙须沟到绿色氧吧
本报记者韩正强








   市区北坡,曾带给宝鸡人不一样的感受,有“金阁流霞”“雁鹜云霄”的美景,也有千疮百孔、垃圾遍地的无奈。北坡森林公园的面世,使这里成为市民洗肺的氧吧、鸟儿栖息的乐园。那一处处美景,记载着北坡的沧桑巨变;那一棵棵绿树,让人想起全民植树的火热场面;那一名名游客,慢悠悠地讲述着北坡的故事……
  寻找北坡的老居民
  金台区新福园是因北坡居民搬迁而建起的住宅小区,记者在这里寻找到的第一位受访者叫吴钊,今年63岁,曾是北坡的老居民。
  吴钊说,抗战期间,他的外婆一家从河南逃荒到宝鸡,在市区中山路南门口附近盖了一个院子。1973年,那里要建华侨商场,占用了院子,政府在北坡给他们盖了六间房。外婆家有大舅、小舅两家,再加上他家共17口人,根本住不下,所以他们在旁边自己加盖了五间房。虽然有了新家,但是北坡上的居住环境非常差,没电、没水、没厕所,什么公共设施都没有。晚上照明点的是煤油灯,后来居民出工、电力局帮忙拉上了电。家人动手在附近搭了个简易厕所,气味很不好闻。吃水更是老大难,要到坡下的泉里担。那时大舅还在山西工作,小舅是下乡知青,吴钊是家中唯一的男娃,就主动承担起挑水的担子。每天6担水,无论刮风下雨都要下坡挑水。出门也很困难,路是泥路,几十年没有路灯。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好多年,后来大舅调回宝鸡后搬走了,院里就剩小舅和吴钊一家了。2006年北坡拆迁,他和小舅搬到了新福园二区。这里的生活与北坡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根本没办法比。小区十分漂亮,周围菜市场、超市、公交车站等设施齐全,生活在新福园的确很幸福。
  遇见
  北坡森林公园的建设者
  北坡的变化,是从修建北坡森林公园开始的。记者寻找到的几位建设者说,建设北坡森林公园,是他们最幸福自豪的事。
  今年67岁的罗长劳,曾任市园林环卫局副局长、北坡建委主任,参与了北坡森林公园的建设、搬迁等工作。他说,过去北坡满目苍翠,有“雁鹜云霄”之美景。陇海铁路通到宝鸡后,正值全面抗战爆发,1938年,大量难民逃荒到宝鸡,在北坡挖窑洞、砍树搭草棚,给北坡的生态造成一定损伤。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学大寨,北坡许多地方被修成梯田,后来大量农民进城,也有不少人在北坡居住,使北坡不堪重负。据他们摸底调查,修建公园前,北坡常住居民1.18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共计3万余人,垃圾成堆,环境恶劣。2002年9月,公园开工建设,市级各部门、金台区和我市众多企业积极参与到公园的建设中,加快了公园的建设进度。2005年5月,公园建成开放;同年,市上启动了北坡搬迁工作,首批500多户居民于2006年初搬到了姜河花园。随后又建了新福园一期、二期;到2008年,北坡4543户居民全部搬到新区居住。
  北坡森林公园主任谭广勋说,公园建成后,北坡的生态得到很大恢复,目前已累计植树120万株,绿化面积19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95%。喜鹊、野鸡、刺猬、兔子等动物也逐年增多,这里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
  结缘
  坚守北坡32载的播绿者
  最后一位受访者叫李福海,今年57岁,已在北坡连续植绿32年,植树2万多株。
  李福海是金台区胜利村人,1987年,金台区为北坡招植树的人,他就报名了。当时每月只有45元工资,但活非常多、非常重,主要是挖坑栽树和担水浇树,一年到头不得闲。刚开始没啥机械,栽树和护理主要靠人,一个坑接一个坑挖,把树栽下后,再担水一棵一棵地浇,一棵树要浇几遍水。他每年要栽上千棵树,浇几千遍水,非常辛苦。后来,树渐渐长大了,管护就成了他的主要工作。有一次,他给树修枝时,一截断枝突然朝他崩过来,从眼皮划到额头,他顿时血流满面。塬上发展农家乐后,不少村民富了,李福海在北坡植树每月只有一两千元工资,但他没有想过回去致富,因为他爱上了这里。在这里,他学会了树木修剪、造型,还带出了三四批徒弟;每天在这里工作时,他感觉到他属于这里,非常亲切。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