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东
六十一年前,我和云林同时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那时我刚满十八岁,还是个懵懵懂懂贪玩的大男孩。云林要比我深沉成熟得多。直到我六十多年后读了他写的《寨里村记忆》,才明白其原因:他是从豫东农村一步步艰苦拼搏出来的,经历远比我丰富得多。
经历就是财富。
转眼之间,我们都成为耄耋老人,该给儿孙们留点什么呢?还是云林考虑长远,写了一本集童心童趣乡恋乡愁于一身的《寨里村记忆》留给后人。书中既有田园风光民风民俗,又有神话传说逸闻趣事,文字之优美、叙述之流畅,许多评论家都给予充分肯定。我完全赞同。而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的历史认知价值:这是一本“信史”,贵在真实。尽管它只写了豫东一个小小的寨里村,却像黄河中的一朵浪花,折射出时代潮流的狂澜。它是正史的注脚,是历史长卷的截图,比概念化的宣传品更为真实可信。
我从云林的父亲——一个忠诚老实勤奋厚道的农民身上,体会到了“兴亡之道”。蒋介石政治生涯的最高峰是抗战胜利之后,返回南京时万人空巷何等威风。从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声称“三个月消灭共产党”,到1949年败走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用了三年时间。这个结局蒋介石是没有想到的。但从寨里村的故事中却能折射其中的原因。在三年内战期间,寨里村一带被抓走了八九个壮丁,其中就有云林的父亲,也只有他一个侥幸生还。其余的不是被长官欺凌虐待当了逃兵而被处决,就是死于非命而不知所终,有的只留下了结婚一个月就守寡的新娘!我也看到可以随意诬陷商贩,甚至将其捆绑示众施用酷刑割掉耳朵的执法者——那个不可一世的小队长。这样的军队和政府,不垮才怪!土改后云林的父亲和寨里村的穷人们领到土地证的喜悦,正是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和执政的基础。
“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不会忘记这条古训。
我从《寨里村记忆》中甚至读出了历史大变迁的得失。云林儿时戏水的塘壑变成了一片干涸的洼地,昔日那一池荡漾的碧水早已不见了踪影,捉鱼摸虾纵横八九十条的沟渠也荡然无存,就连方圆四五亩之大,水面浩渺、深不见底的黑龙潭也消失了。现在的孩子们无法理解当年一锄头下去就能挖出水来的情景。寨里村的现实告诉我们:科技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逐渐变差,我们对大自然索取得太多,资源已经透支了。从中我们更体会到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想起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云林绝无迎合潮流的意思,他只是陈述了一个个真实的客观事实。云林小时候吃着苦涩的小杨叶、高粱面窝窝头长大。在艰苦的环境中,全凭着父母含辛茹苦地支撑,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让孩子完成学业;乡亲们以他的优异成绩为荣,甚至深夜出动,捉来萤火虫给他照明,让他读书。他肩负着父母和乡亲们的期望,一步步走出了贫困的农村,上了大学,完成了学业,成为学者型的领导干部。我从中既悟到了“知识改变命运”,也明白了为什么他有如此浓烈的乡情。
乡情乡恋乡愁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我接触过一些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裔,尽管宗教信仰、政治观念大不相同,但对故乡的眷恋、对民族复兴的期盼,成为我们共同的话题,形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云林在书中所表达的浓烈乡情,必然会感染每一位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寨里村记忆》之所以能引起我这么多的联想,是因为被云林的真情抒发所打动,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书中绝无一些回忆录中掩过饰非、自我标榜的痕迹。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相信若干年后,人们要想了解中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农村的真实情况,《寨里村记忆》就是一个历史的标本,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会以史为鉴,从中悟到更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