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在没有电视、网络的年代,电影银幕是宝鸡人了解外面世界的大窗口。在光影转换间,它带着人们穿越时间、空间,它汇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那一句句经典的对白、那一首首优美的插曲,是时尚,又是回忆的“芳华”。
电影院在经典中与宝鸡一起回忆芳华







   
   
  

本报记者韩正强

  站在市区中山路上的人民电影院门前,此次城市记忆寻找之旅,从这座宝鸡最早的电影院开启。第一位受访者叫胡江霞,今年57岁,她第一次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就是在这里。
  胡江霞说,她是清姜一企业子弟,六七岁便在大人的带领下在厂子里看露天电影。她第一次到人民电影院看电影,大概是在1975年。那时,《卖花姑娘》在宝鸡上映,市上各电影院买票的队伍排得老长。胡江霞的父亲想办法托人买到了三张票,她和母亲坐公交车赶了过来,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走进了电影院。电影非常感人,许多人边看边流眼泪,胡江霞也哭了,电影结束后很久,她的眼睛还是红的。1980年,胡江霞参加工作,单位在河滨影剧院旁边,闲暇时她常和同事到这里看电影。后来,经人介绍,胡江霞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当时,市区的娱乐场所和活动很少,电影院便成了两人约会常去的地方。婚后有了孩子,胡江霞到电影院的次数相对少了,但只要有好影片上映,她就又变成了忠实的观众。《真实的谎言》在宝鸡上映时,胡江霞排了大半天队才买到票,她带着女儿去看,四岁的孩子当然看不懂,倒是让她过了把电影瘾。现在,胡江霞已经当外婆了,去电影院的次数少了许多,但《红海行动》《芳华》等大片上映时,她都是在电影院里看的。
  遇见宝鸡电影院的低潮与复苏
  记者寻找到的第二位受访者叫邓文华,长期在我市电影发行放映部门工作,曾任我市第一所现代影院——佳艺影城的经理,他见证了宝鸡电影院的变迁与发展。
  邓文华说,1954年,经过公私合营改革,人民电影院成立。随后,为活跃市民生活,我市相继建成了解放电影院、清姜影剧院、斗鸡影剧院,同时工人文化宫建设中也配套修建了电影院。河滨影剧院建成较晚,大概在1979年。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简单的年代,电影院成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1992年,邓文华从千阳县调到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工作。当时,受电视、歌舞厅,特别是录像厅的冲击,电影院经营出现下滑趋势。为此,市电影公司和各大影院想了好多办法。借着《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及成龙大片热映的契机,电影院拉回了一些观众,但是陈旧的设施及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2002年,市电影公司在学习考察杭州、成都等地影院模式后,投资100多万元,在市人民医院门前的陇海大厦建成了佳艺影城,邓文华任第一任经理。佳艺影城有四个放映厅,座椅共300多个,首映张艺谋大片《英雄》,厅厅爆满,一票难求。然而受当时电影大环境的影响,佳艺影城一年的票房也只有20多万元。2009年,由我市企业投资的百合影城建成,该影城无论理念设施,还是观影环境,都可与国内一线影院媲美,一下子激活了我市电影市场。随后,奥斯卡、五州国际、首映、大地等影城相继建成。目前,全市电影院达33个,年观影者达200万人次,票房收入过亿元。
  结缘痴心剧本写作的放映员
  第三位受访者叫高义生,今年64岁,曾在渭滨区乡镇和清姜影剧院当过电影放映员。他爱好电影剧本写作,其电影剧本《夏天》被拍摄成电影在央视电影频道和各地大学放映。
  高义生说,他是1975年开始当电影放映员的,到2004年电影不景气时回村,累计放映电影4万多场。在放映过程中,他熟悉了电影这种题材,并在农村发现了大量写作素材。他发现,有一段时间由于武打、枪战片过多,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渴望看一些故事片。2006年,高义生开始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共写出《夏天》《社火》《天恩》三个电影剧本,其中,《夏天》被西影集团拍成了电影,多家媒体还采访过高义生由放映员到作家的事迹呢!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