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年味儿
  ◎周养俊
  我老家在长安乡下,一进农历十二月,腊八粥的香味儿就扑鼻而来。按照老习俗,腊月初八就是春节的前奏,是准备过年的日子。于是,人们开始打扫屋里院外、碾米磨面、赶集买菜、置办年货。
  说着、忙着就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个晚上无论贫富贵贱,家家户户都要烙“饦饦馍”,这种馍比一般的饼子体积小,手巧的女人还会在边上捏皱纹、面上做花纹,有甜的有咸的,也有什么调味料都不放的,用来祭祀灶王爷。于是,那诱人的麦香味儿就伴随着袅袅炊烟在乡村上空弥漫。祭灶日过后,各家主妇就发面做招待客人的蛋蛋馍、花花馍、糕子馍和走亲访友时带的礼馍了。这是乡下妇女展现自己本领的时候,一个主妇的心灵手巧都要表现在馍的内容和形式上。于是,切菜声、风箱声响了起来,开水在灶头的锅里咕嘟嘟地翻滚着,捂不住的热气从锅盖边缘不断升腾、消散,把屋子烘得暖融融的。这时间,村头大喇叭里秦腔也吼将起来,乡村的年味就愈发浓了。
  腊月三十,人们习惯称年三十,这个夜晚,家家户户的灯火把大街小巷照得亮堂堂的,大门却关得严严的。老人和儿孙们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还要把老祖先的牌位、遗像供在厅堂的桌子上。一家人一边吃一边拉话儿,直等到零点迎来新年,才去休息,有的多喝几杯酒,兴奋得一夜都不睡。用乡下人的话说,这就是守岁。
  乡下人大年初一不出门,一家人吃吃喝喝,三顿饭不离桌;要是遇到大雪天,老人们就在土炕上不下来。这时候,长辈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拿到压岁钱的孩子必然去买糖果和玩意儿,撒着欢儿去玩。这一天,不管小孩子有什么错,大人们都会宽容的。
  大年初二,是走岳父家的日子,于是男人们携妻带子,拿上早已准备好的礼品就出发了,这一天就在岳父家过。不出门的老人们就把剩下的饭菜热一热凑合吃了,等着儿子媳妇一家晚上回来再做新饭吃。
  到了正月初三,大家就分散行动了,先走姑家、姨家和舅家这些主要亲戚,往后再走关系远一点的亲戚和朋友。
  我们村方圆一带过年,一直到正月十五。这一段时间都叫年,走完了亲戚朋友,还要扭秧歌、耍社火、踩高跷、唱大戏,这村耍了那村耍,这村停了那村起,每天都有新内容,把个年味弄得越来越浓。
  城市与乡村不同。每年岁末,商场里拥挤的顾客,街道上匆匆的行人,马路上拥堵的车辆,单位里的总结会、表彰会、新年工作研讨会……这时才感觉旧的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就要到了。之后,机关、单位、工厂、商场的大门上都贴上了大红春联,挂上了大红灯笼,城市就放假了。
  放了假的城市格外冷清,与热热闹闹的乡村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单位大门贴了放假通知,办公室的门上贴了封条,大街上车辆出奇地少,小巷里的行人也数得过来。
  所以说,春节是乡下人的节日。城市人看重阳历,乡下人重视农历。城市孩子生日只记阳历,乡下人说孩子生日肯定是农历。城市也有许多人的老家在乡村,所以每到这时,他们都回乡下过年。单位一放假,他们就携家带口,乘飞机坐火车挤汽车,千里迢迢地去探亲,和乡下父母一起过年,完了才回到城市过自个儿的年,有的干脆在乡下陪父母过完年才回单位上班。不少人都为能回老家过年感到幸福,因为,有家可回的人不是父母健在,就是有兄弟姐妹在盼着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其实,年味儿是人营造的,是人的情感营造的,而更多的则是传统文化所致,它是先人留下来的,先人们留下的不能丢,也丢不了。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协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