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在闻名遐迩的“红旗渠”还未动工时,一条“人工天河”已在宝鸡市区的林家村开挖。自此引渭渠进入宝鸡人的生活,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宝鸡这条渠有了几分水乡的味道。渠边,有农人汲水的滋润,有英雄奋不顾身的一跳,有水鸟翩翩起舞的身影,更有“加盖”后的新景…… 让我们从“关中到底村”出发吧!
引渭渠流过宝鸡市区的人工天河
■本报记者韩正强





   出市区西关向西走,很快就到了宝鸡峡口的林家村。这里过去叫“关中到底村”,意即八百里秦川到底了。这里是引渭渠出谷第一村,村民林克勤今年80岁,他亲眼见证了当初修渠的情景。
  引渭渠是1958年开始修的。林克勤说,那年冬天,村里突然来了成百上千的外地人,他们有的拉着架子车,扛着镢头、铁锨,有的背着锅碗、干粮,从咸阳礼泉一路走来。按照当时的规定,林家村村民不参加劳动,主要负责这些人员的安置。村里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村民的家里住满了,住不下的就住在山上的窑洞里。第一拨来的人主要是修大坝,这些礼泉的民工按镇分成“赵镇团”和“骏马团”,进行劳动比赛。炸石、挖土、打地基……劳动的号子声从早喊到晚。大坝修好后,停工好几年,礼泉的民工来了。后面这拨人主要是修引渭渠,渠要从村子中间过,为此村里近二十户搬了家。村子西面高,要挖出壕来,有的地方地势低,又要拉土往上垫。这时已经有了一些施工机械。“铲运机”挖出土后,再进行人工打夯,最后铺水泥。干了几年后,引渭渠修好了。第一次放水时,全村人站在渠边不停地欢呼“水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村民和施工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好几家还结了亲呢!”林克勤笑着说。
  遇见陕西最大的水利工程
  记者寻找到的第二位受访者叫冯忠贤,今年85岁,水利专家。修引渭渠时,他在市水利部门工作,经历了当年火热的建设场面。
  冯忠贤说,引渭渠渠首位于宝鸡峡谷口,经市区、岐山、眉县,从扶风县进入咸阳,总长170公里,其中宝鸡段98公里。该工程于1958年11月动工,调集了宝鸡、咸阳两市12个县7万多名劳力,组成10个指挥部,分片分段施工;1962年春,由于国家暂时经济困难而停工;1968年冬,又调遣两市14个县的10万多名劳力全面施工,最高日上劳达20万人以上;经过艰苦奋战,1971年7月建成通水,是陕西最大的水利工程。作为渠首市,我市积极投入工程建设中,先后有7个县区的群众参加奋战,同时沿线县区及时做好搬迁安置,为工程提供各种服务和便利。冯忠贤当时在市水利局计划科工作,常到工地参加协调会,并组织文艺团体为劳动者演出。当时参战的人特别多,整个北坡及塬边住满了干活的人,山脚下的工地上,肩挑人扛,场面非常宏大。当时,市区群众对这个工程不怎么看好,认为主要是咸阳受益,但是渠修好后,好处逐渐显现了出来。市区塬下有了一条河,附近栽树种花也有水灌溉了。王家崖水库容量近亿立方米,千渭之会国家湿地公园也是以此为中心建的。这条渠建好后,与渭惠渠、高干抽水工程统在一起,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使宝鸡更加滋润。
  结缘新渠广场上的健身者
  第三位受访者叫刘让林,今年56岁,是位武术爱好者。他说,自引渭渠加盖及整修好后,他就爱上了这里。
  刘让林说,他是1989年从岐山来宝鸡市区的,住在北坡的新维村,2007年搬到新维巷,一直住到现在。没整治前,引渭渠确实不怎么美,有人在渠里乱扔垃圾,水里漂着死鸡、死猪等,每次从这里过,心情都不是很好。搬到新家后,引渭渠整修才刚刚开始,早上起来在渠边跑步,路上是车,只能在窄窄的人行道上跑。后来引渭渠加盖工程结束后,有些地方建起了停车场,有些地方建起了健身广场,渠边有了防护栏、绿化带,环境也变好了。自新维巷后面的引渭渠上修了个小型健身广场后,他每天早上6点半就赶到这里,热身后先打一套太极拳,再打几套少林长拳和螳螂拳。这里也成为周围居民的最爱,每天早上有几十位老人在这里跳健身操,傍晚则是广场舞的阵地,六七十人一起跳,成为一景。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