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康近照孙海涛摄 他在宝鸡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科技成果频出,在北航、北理工和航空航天的科研院所被尊称为“赵教授”。他的论文曾被美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权威杂志刊载。他提出的技术理论观点,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航海等多个武器装备领域,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宝成)技术专家赵永康。
爱“抬杠”的满分学生
1957年,赵永康从沈阳航空工业学校航空仪表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宝成工作。这个22岁的年轻人深得师傅们的喜爱,因为他不懂就问,干业务有一股“钻”劲。1962年,正是看中他的这股“钻”劲,厂里派他到北京航空航天学院陀螺惯性导航和自动驾驶仪专业进修学习,没想到,他却成了一名爱“抬杠”的学生。
在北航进修期间,赵永康的专业知识面拓宽,视野更加开阔。他有个习惯,认准的“道理”一定要弄个明白。比如说,在惯性导航课中,他与老师意见相左,就大胆与老师“抬杠”。有同学说,你爱跟老师争辩,当心期末考试成绩不过关。然而,赵永康依旧我行我素,在“抬杠”里学知识,找问题。就这样,他的知识“堵点”越来越少,期末考试,这门课他得到了满分,让全班同学大为意外。
1981年,他对一篇名为《弹性表面波陀螺》的权威论文产生怀疑。赵永康认定,这个弹性波陀螺的理论不可能变成现实。后来,作为主笔者之一,他发表了题为《弹性表面波原理的探讨》的论文,否定了《弹性表面波陀螺》中的观点,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该原理是不成立的,并提醒行业内外的科研单位和相关人员,不要再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无谓的研究。
爱“蹚路”的航空专家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赵永康的多篇论文相继发表,引起了业界的巨大反响。他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国内航空、航天、航海等多个国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设计人员,赵永康经常提出一些创新想法或大胆设计,大幅度地改善产品性能。
1985年,国家某科研院所需要在“远望号测控船”上安装大口径天线稳定的速率陀螺,但当时,国内军工企业没有掌握这项技术。赵永康在承接设计任务后,经过反复实验,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研制出该产品。
1995年,宝成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展车载定位定向导航系统,赵永康进行了海量的解析式推导运算,解决了单陀螺在不调平情况下的寻北问题,使得宝成研制出的寻北仪避免人工调平操作,实现了车载和自动工作的目的。
2000年,部队需要研究一个航向基准系统的替代产品。赵永康通过对原有机电式航向姿态系统的认知,制定了系统总体和部分部件的研制方案。最终,宝成研制出的航向姿态基准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等特点。这一系统的研发促进了我国相关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提升了武器装备的精准度。
爱“攻坚”的白发老人
2004年,年近古稀的赵永康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研任务——研制型号导弹的发射车定位定向瞄准系统。精度是该系统的关键,接受任务后,赵永康才知道,系统精度要求提高了三倍!难度非常大,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承接此项重大科研任务后,赵永康开动脑筋,制定了多种方案。那时,国内外很少有用挠性陀螺来研制精度、难度如此高的项目,但是他并没有打退堂鼓。面对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他咬牙坚持了下来。在经历漫长而艰难的技术攻关后,这一技术终于实现了重大突破,达到了预定的高精度技术指标。
如今,赵永康已退休多年,现在的他会像年轻时一样唱歌和拉手风琴,然而,他留给中国航空事业的,不只是一个个高精尖的产品,更有着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