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邓亚金
2018年,我市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转移、扶贫扶志等“十大行动”为抓手,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使出“绣花功”,精准“拔穷根”,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扶贫新路子。
直面脱贫,敢于亮剑。市、县(区)、镇(街)所有党政“一把手”下沉工作重心,一线督导、一线落实,查短板、补弱项。副省长、宝鸡市委书记徐启方强调,要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利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模式,引导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市长惠进才指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细化措施,精准施策,严格按照脱贫退出标准,逐一对标排查、整改提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我市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水平。
2018年,全市7.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55个贫困村退出,5个贫困县摘帽工作有序推进。
选优配强助推脱贫攻坚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8年,我市坚持党务干部进“弱”村,经济管理型干部进“穷”村,熟悉社会工作的干部进“乱”村。全市从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新提拔的科级干部、优秀年轻后备干部中,择优选派705名第一书记、3173名帮扶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王毅,经组织选派任陈仓区拓石镇马家湾村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以来,他不怕困难,到处奔走协调,解决了贫困户李别三家20多年未能解决的住房问题,还为马家湾村成立了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真正让绿水青山中的农副产品成为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产业。
2018年,我市召开脱贫攻坚“百日会战”动员大会,下发了《宝鸡市脱贫攻坚“百日会战”行动方案》,提出以作风攻坚为主线、以追赶超越为核心,打好“六场硬仗”,以滚石上山的精神、抓铁有痕的力度、刮骨疗毒的决心,坚决完成“两对两补”各项工作任务、坚决打赢年底翻身仗。
凝聚合力释放叠加效应
社会组织是联系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帮扶资源与农村贫困人口的重要纽带。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多措并举,聚智聚力,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总目标,把蕴藏着人力、智力、资金、技术的社会组织凝聚起来,大力实施产业富民、住房保障、基础设施提升等“十大行动”。如今,社会组织已成为脱贫攻坚一线的生力军。
为了强化机制保障,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意见》等文件,鼓励支持全市社会组织立足自身优势,全方位开展各类帮扶;鼓励对省上确定的10个深度贫困村、市上确定的13个深度贫困村采取“多对一”方式集中攻坚,助力脱贫。
各社会组织根据自身优势,量身定制,列出“时间表”,绘制“路线图”,通过产业、就业、教育、医疗、捐赠、志愿服务、“爱心超市”等多种帮扶形式,开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医、助学等公益慈善活动,实现了社会帮扶资源和扶贫需求的有效对接,成为脱贫攻坚大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目前,全市有能力参与脱贫攻坚的社会组织501个,现已参与其中的有471个,占94%,累计投入扶贫款物、服务等折合资金9340多万元,受益人口12.23万人。
产业“造血”开启脱贫致富路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农业产业对于贫困农民来说是根本中的根本。
2018年,苏陕扶贫项目把扶风县杏林镇纳入产业扶贫实施范围,为该镇杨家沟村、西坡村、东坡村三个村合作社共投入资金200万元,引导三个村合作社与陕西省宝枫园林公司合作建设元宝枫苗木产业扶贫基地,把无劳力、无技术、无资金的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共享发展成果;眉县在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同时,将全县48个贫困村的7621户贫困户牢牢嵌入猕猴桃产业链,猕猴桃成了眉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为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难题,我市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加工、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探索推行股份帮扶、龙头企业带动帮扶等模式。目前,全市形成了以奶山羊、肉羊、苹果、猕猴桃、干杂果、中蜂、高山菜等农业产业为主,以旅游带动、光伏发电、电子商务等为特色的产业扶贫格局,带动贫困地区产业提升和贫困人口脱贫。
精准发力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大兴产业才能实现稳定脱贫。2018年,我市建设104个“嵌入式”产业脱贫示范基地,让贫困群众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嵌入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通过“项目超市”“搭载式”“菜单式”“互助组”等利益联结,将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条,全市脱贫产业覆盖贫困户达8.89万户,中长期产业占比达95%以上,形成了持续稳定的增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