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本期发布:
笑着和“穷”打一仗
■本报记者石宝军孙海涛








  “拉起夯呀,齐心干呀,盖新房呀,穷变富呀!小伙子喜盈盈呀,大姑娘笑眯眯呀,老两口心头喜呀,好日子在前头呀……”
  这首在宝鸡乡村流传已久的民谣,恰逢其时地唱出了西府人脱贫路上的心声——要想穷变富,就得像拉夯一样齐心干。3年前,一个“穷”字,像泰山一样压在贫困户头顶,像饿虎一样卧在他们梦里。看老宅,土墙老瓦上青苔斑驳;看儿孙,想娶媳妇难如登天;看存折,换成硬币只能叮当作响……咋办,只能“凉拌”?不,得放胆和“穷”打一仗!打出个“喜盈盈”“笑眯眯”“心头喜”的好日子。
  渭河的冰凌融化了三次,秦岭的山林染红了三遍。寒暑三易间,再看西府大地1.82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已经有28.89万名贫困户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旅游扶贫的大力扶持下,平生第一次甩掉了“穷帽”。“不白活一回,活他个拼命三郎才有滋味!”打赢和“穷”这一仗,看,这眉眼里满是勇气,笑容里净是痛快!
  白生云笑了,笑得一望无“牙”。金台区暴家河村的这位花甲老人,因为腿脚不好一直靠养鸡养鸭为生,却穷得叮当响,直到他养上了绚丽多彩的孔雀。眼看年底了,算算账,靠养孔雀,今年他的收入能超过3万元,因为“这肉、这蛋、这羽毛都金贵哩,哪一样城里人都抢着要!”
  景海珍笑了,笑脸像熟透的苹果一样灿烂。这个47岁的千阳农妇,丈夫因病去世,她孤身一人拉扯两个孩子,脸上已多年未见笑容。然而,当她被安排到离家不远的“海升”公司上班后,每年有了8000多元的稳定收入,笑容再一次在这位纯朴的农妇脸上绽放。
  安昕峰笑了,笑得豪迈而自信。38岁,正值年富力强,他却因父母疾病缠身,不敢也不愿走出太白县的大山,过日子只能靠“扛”。然而,现在他却是村里“赤松茸”合作社的一名股东,每日起早贪黑,种出的赤松茸直供沿海城市,每公斤售价高达上百元。他笑着扛起一麻袋赤松茸,有使不完的劲儿。
  王让换笑了,因为他种下的4亩柴胡,今年“换”回了2.7万元巨款。他所在的陈仓区拓石镇常家沟,全村几乎都是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一季小麦亩产不过200公斤,除去口粮就只剩下满坡的麦秆。然而,这里却是优质柴胡生长的沃土,两年时间里,拓石镇已经种了8万亩柴胡,贫困户种的柴胡,直供北京、上海、广州。
  焦列让笑了,因为搬进城区的移民小区后,她再也不用像在秦岭深山里一样,冬天提着铁桶接泉水,夏天摆着脸盆防大雨了。1万元,只要1万元她一家就搬出了大山,住进了106平方米的楼房,丈夫也就近找到了工作,这让她一度“做梦都会笑醒!”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8年,白生云、景海珍、安昕峰、王让换、焦列让和众多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贫困户都绽开了笑脸。那一张张笑脸,遮盖的是昨天的心酸,展露的是今天的幸福,洋溢的是明天的希望。扶贫路上,最美的“风景”不正是他们眉开眼笑、嘴角上扬的样子吗?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