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星
40载春华秋实,40载风雨坚守,40载砥砺前行。
从周原大地到秦都雍城,从周公庙古建群维护到张载祠保护修缮,从法门寺地宫惊世发现到石鼓山西周墓地抢救性发掘,从博物馆建设到文物外展交流,从文物安全防护到群众护宝成风……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文物事业的日益重视,宝鸡文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文物保存现状、文物保护队伍、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和级别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对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制度保障筑牢安全底线
宝鸡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从北首岭人繁衍生息到炎帝教民稼穑,从周公制礼作乐到秦穆公春秋称霸,从陈仓暗度到五丈秋风,从法门舍利到神鸡鸣瑞,“宝地神鸡”自古就是耕耘桑田、启迪文明的肇始之地,宝鸡是一座拥有8000年文明史、277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文物安全是底线、是红线、是生命线,因为它是文物工作的基础。1996年宝鸡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正式成立,作为市政府直属事业机构,主管全市文物和博物馆工作。同年,市政府印发《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的决定》和《宝鸡市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及实施意见》。我市文物部门先后编制了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法门寺地宫保护管理办法》《周原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我市依法科学开展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依据。
40年间,通过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市的文物资源“家底”。目前,宝鸡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343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3处。全市馆藏文物59783件(组),计614283件;等级以上珍贵文物10719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74件(组),二级文物1303件(组),三级文物9042件(组)。
宝鸡不仅文物遗存丰富,更有保护文物的优良传统。2003年以来,先后涌现出眉县杨家村、扶风县五郡村、渭滨区石嘴头村等群众自觉保护文物的典型事例30多起,保护文物上千件,分别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2010年国家文物局在眉县杨家村竖立了群众保护文物纪念碑;2013年,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政府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守望家园——宝鸡群众保护文物成果特展》。
为了让文物保护事业走上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市因地制宜制定了《宝鸡市田野文物巡查办法(试行)》《宝鸡市文物安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施办法》《宝鸡市群众文保员管理办法》,并发起建立了“陕甘毗邻六地市打击文物犯罪工作区域协作”机制,在全省地市一级率先成立了打击文物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现了公安与文物执法人员集中办公,全市田野文物形势稳定,实现了连续32个馆藏文物安全年。
科学规划提升发展动能
文物是现代人与古人“对话”的有力证物,它证明了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辉煌和博大精深。作为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宝鸡自汉代以来,境内就不断出土青铜器,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可以说,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是西周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制作技艺达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最高水平。
一件文物,从刚一出土就应受到综合性的科学保护,因为文物考古发掘过程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器物提取过程,更是一个器物的保护过程。在考古发掘现场,由于出土文物抢救及时且得以科学、有效的保护,大量珍贵的文物幸运地被保存下来。
40年间,我市文物部门围绕大局,积极配合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国家博物馆、省考古研究院等部门,持续开展了雍城遗址、周原遗址考古发掘和早期秦文化调查,成功实施了法门寺地宫、石鼓山西周墓葬、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的抢救发掘,先后有1994年度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发掘,2003年度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扶风周原李家西周铸铜作坊遗址发掘,2008年度岐山县周公庙遗址发掘,2013年度石鼓山西周墓地发掘等7个考古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从金台观玉皇阁三叠崖保护工程、北首岭东崖保护主体加固工程、秦公一号大墓大棚保护工程,到太平寺塔塔身修缮工程全部完工、梁星源祠保护维修工程顺利竣工验收;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2016年可移动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通过验收结项,法门寺博物馆2017年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到完成周原博物院召陈遗址展示馆的规划设计方案,召陈宫殿建筑群、凤雏宗庙建筑群保护展示工程进入2019年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库;从雍城遗址、北首岭遗址、申新纱厂旧址等省级文化公园完成标识解说系统建设工程,到2018年精心策划申报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陈列展览项目23个,总投资1.1亿元,经省文物局立项项目9个,争取资金6400多万元……化“被动保护”为“主动出击”是改革开放以来,宝鸡文物工作的显著改变。
理念转型保护文化遗产
随着保护理念的转型,我市大遗址、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新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向纵深发展。
众所周知,周原遗址是全国西周文化遗址中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现有学术成果最丰硕的代表性遗址,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秦雍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遗址,为我国规模宏大、遗迹丰富、格局明确、保存较为完整的先秦时期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原遗址、雍城遗址是宝鸡最有代表性的商周遗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努力,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由国家文物局立项,建设前期工作全面启动;雍城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推进,召开了周文化传承弘扬和周原遗址保护利用专题会议,举办了《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座谈会、意见征求会,编制了《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雍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并已上报省文物局审批;积极开展省级文化遗址公园申报工作,北首岭遗址、雍城遗址、申新纱厂旧址被批准为省级文化遗址公园,申新纱厂进入工信部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名单。
40年来,我市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建成了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并在我市成功举办了“全球视野下的青铜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石鼓山西周贵族墓葬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戴家湾、石鼓山与安阳出土青铜器及陶范学术研讨会”,“周原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周代礼乐文明学术研讨会”,“周秦文化与青铜器研究暨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全国研讨会”。
活化利用讲好宝鸡故事
博物馆是文化的窗口,是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场所,其担负着征集、保护和研究、展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市仅有一家宝鸡市博物馆,县区博物馆工作都由文化馆承担。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得到发展。目前,全市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30家,其中市级博物馆6个,县属博物馆10个,藏有文物的县级文化馆4个、纪念馆3个、非国有博物馆5个、社区博物馆2个。我市先后建成开放了法门寺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北首岭博物馆、宝鸡民俗博物馆,及全国第一家由农民投资兴建的遗址博物馆——陕西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现更名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其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周原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同时,我市还建成了凤县中国工合纪念馆、凤县革命纪念馆、扶眉战役纪念馆、宝天英烈纪念馆等。目前,正围绕申新纱厂旧址保护利用筹划宝鸡工业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是展示城市文化厚度的窗口。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评判博物馆优劣的标准,不再是单纯比拼观众人数——“参观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公众体验,这也决定着博物馆能否赚来“回头率”。作为公共文化设施,与纯粹的城市观光相比,博物馆更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宝鸡的各大博物馆匠心独运,在展陈上面下功夫,在展示展品的年代、功能、历史背景等信息的同时,更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增强展览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加强观众与展品的亲近感。
在宝鸡,还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博物馆。2017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选拔的6位文博“小达人”登上央视演播大厅,作为陕西省唯一受邀博物馆,参加由央视少儿频道联合全国六家一级博物馆倾力打造的青少年益智节目《赢在博物馆》,展示宝鸡历史文化,讲述青铜“国宝”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现如今,不少外地游客来宝鸡的第一站都会选择去博物馆,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对话。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各大博物馆在传承周秦文明的同时,成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开展讲座、举办特别展览、探秘活动、手工体验等形式讲述宝鸡历史和青铜文化,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外展交流打造“金色名片”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从首都北京到宝岛台湾,出河西走廊,走江南水乡,远渡英国、美国、比利时……每一趟旅程,每一件青铜器都在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属于它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中,宝鸡文物不断“走出去”,加大文化交流,打造对外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让文物这张“金色名片”熠熠生辉。
1988年,周原出土青铜器在日本举办了专题展览;1993年,在瑞士洛桑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珍贵文物展览》中,法门寺鎏金鸳鸯团花纹双耳圈足大银盆作为宝鸡参展文物首次走出国门;2000年,宝鸡地区出土青铜器赴美国办展……数百件珍贵文物赴英、法、加拿大等国家展出,引起极大轰动。
文物是活的,是历史最鲜活的证明。40年间,宝鸡文物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中外游人“看中国,来宝鸡”。
文物外展发挥着让国内外民众融通交流、缔结友谊的作用,合作硕果累累,提升了我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自2005年至今,我市在全国50多个城市分别举办了70多场法门寺出土文物、青铜器、玉器展览。同时,我市各大博物馆还通过联展、借展、巡展等方式,让近百件文物走出国门举办展览……改革开放40年来,“青铜器之乡”的美誉,让宝鸡蜚声海外,宝鸡文物展览也成为一个文化媒介,承担着文化交流的重任。
改革开放以来,秉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我市在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同时,也注重活化利用,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宣传周秦文化,讲好宝鸡故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市各大博物馆以开发青铜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达到6大类40多种,研究开发的青铜器复仿制品达20多类近100种,推出的仿制茶具、秘色瓷碗以及珍宝邮票集、如意办公用品等10大类近30种……就在不久前,在成都举办的《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上,宝鸡文创产品深受游人欢迎。
改革开放40年,40年时间回荡着历史之音,40年时间也刻写下前进足印。如今,文物已成为宝鸡城市的响亮名片,在讲好宝鸡故事、提升宝鸡形象、打造宝鸡品牌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将在今后为加快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