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西秦视点
第06版:工商行政管理
第07版:教育周刊
第08版:体育周刊
第09版:连载•广告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综合
标题导航
|
苞谷糁
我的家
听广播
难忘豆花香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苞谷糁
王小娟
大雪节气过后,连续降温,天气越来越冷。
寒冷的冬日里,关中一带农家熬的稀饭,大多都是苞谷糁,稀稠依自己口味而定。但是我认为,冬季的苞谷糁还是稠一点比较好吃。我每次吃苞谷糁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在地里种什么,家里就吃什么,我们种小麦也种玉米。那时我们的主食就是玉米,米面都是稀罕物,顿顿有的吃已经很不错了。小时候,麦子产量低,玉米产量高,所以一年时间大部分都吃玉米面、苞谷糁。
早上的稀饭大都是苞谷糁,偶尔喝一次大米或小米稀饭那就很奢侈了,真跟过年一样。中午饭除了玉米面搅团,就是玉米面做的“节节面”。玉米面搅团不像现在的麦面搅团那么好吃,我不挑食,大姐二姐就是咽不下那玉米面搅团,但是妈妈总有办法,用家里早晚熬苞谷糁的锅底、中午打搅团的锅底做成的锅巴,作为大姐二姐的食物。母亲总会把饭舀完之后,再用锅铲轻轻将锅底的糁子、搅团刮干净,然后往锅底上滴点油,放点盐和辣子,撒些葱花,再用锅铲把调料涂抹均匀后,用锅铲将锅底划成片,最后用秸秆火慢慢烤,烧到一定程度,锅底就炸开了,锅巴就做好了。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因为二姐身体比较弱,所以二姐常常受到妈妈这样的关照。
“节节面”,顾名思义,就是短短的“面节节”,因为玉米面做的面条不太筋道,下到锅里之后就成了短短的“面节节”。正是由于粮食不够吃,农人们就有一句“一烙二擀三拌汤”的顺口溜,意思是一升面如果烙馍吃只能吃一顿,如果擀汤面条能吃两顿,如果打拌汤能喝三顿。我有时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吃烙饼,眼红得不得了,总埋怨妈妈。妈妈总会说:“眼馋啥?吃今不管明,过了年把嘴缝起来。”
那时候我年龄小,体会不到过日子的艰难。汤面条,稀了吃不饱,稠了又费面。有的家庭主妇为了节省,就给家人做汤面吃,不准吃干拌面,不给打搅团,主要就是怕粮食不够吃。那时我们吃的馒头也都是玉米面做的,夏季还好,到冬天的时候,馒头又冷又硬,就是放到锅里热一下,但还是不好吃,吃到嘴里涩涩的,不细腻也不绵软。为了节省面粉,母亲常常给我们做“糁糁面”、拌汤面等面食。我们兄弟姐妹最爱吃的就是“糁糁面”。做“糁糁面”先要熬苞谷糁,苞谷糁熬到九成熟以后再下面条。那时也没有什么菜,一大家人的饭就炒一点韭菜或葱花,碰到街上有卖豆腐的就再炒点豆腐。一锅“糁糁面”做好了,你一碗我一碗,大家都能吃上面条了,大姐二姐也眉开眼笑。普普通通的“糁糁面”,我们吃起来总感觉很香。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如今人们的生活已好得太多了,各种米面是应有尽有。但我和先生依然喜欢喝苞谷糁稀饭,一年四季差不多每天都做,只不过夏季熬得稀冬季稠些。因为这是妈妈做饭的味道,是爱的味道,哪怕现在时过境迁,我也永远忘不了那熟悉的味道。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