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袁向扶贫干部展示他做的挂面
剧本创作研讨会上讨论热烈
《活着》电影海报
本报记者王卉
以文学的形式记录脱贫攻坚工作,用艺术的创作描绘脱贫攻坚事业,我市作家近年来创作并推出了一批优秀的脱贫攻坚题材文学作品,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文学力量和宝鸡智慧,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获得了广泛关注,收到了良好效果,也反映出我市作家的文学担当和责任使命。
生活积淀激发创作灵感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离泥土越近、离百姓越近,作家的创作才越有筋骨、有厚度、有温度。
近日,金台区委宣传部干部常红梅的散文集《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说是“手记”,其实更像是一个村庄的“扶贫档案”。常红梅的帮扶点在条件艰苦的硖石镇,她笔下的扶贫故事有些来自于个人亲身经历与感受,有些则是在和朋友聚会或网上聊天时听来的。她每天耳濡目染这些“扶贫故事”,在一一解决那些“公”“婆”皆有理的琐事时,她深刻体会到基层扶贫干部的辛劳,群众的事无小事,从“鸡毛蒜皮”中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正能量”。34篇“家长里短”,让读者感受到扶贫干部和贫困户间交往的善良与真诚,鱼水深情在字里行间流淌,汇成一部村庄的变迁史。
从农村长大的常红梅说:“我了解这些‘乡村人物’,我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有生活原型,但又不全是原型。当走近他们的生活,我决定要把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写出来。你看,交口村的老袁办了挂面加工厂,我这几天正写他的脱贫故事呢。”深入生活对一个作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常红梅感到只要用心、用情去帮扶,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因为文学,她那些扶贫路上奔波的酸甜苦辣也便有了新的含义。
千阳县城关镇的吕晓兰、凤翔县范家寨镇的李臻乾等扶贫干部,也从忙碌的扶贫工作中汲取创作灵感,其作品人物生动、情节紧凑,感人肺腑又令人深思。尤其是市区逸夫小学的刘红娟通过对贫困生的家访,写出《用爱托起希望》,让贫困家庭的学子也能感受爱的温暖,创作角度看似独辟蹊径,却也是贴近生活的“水到渠成”之作。类似这样的扶贫题材纪实散文作品,两年来已在《宝鸡日报·文学周刊》刊发近50余篇,开办的“作家笔下的扶贫故事”“听作家讲扶贫故事”专栏,连续两年关注扶贫题材创作,展示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一篇篇扶志、扶智的感人作品产生了不俗的社会反响,他们用文学助力脱贫攻坚的好做法,也得到省内外各界的赞誉。
典型人物展示生活本真
“别看才三万字,可这部小说写得不易呀。”新闻记者出身的王宝存对自己的新作《第一书记》格外有感情。这部新作也是“心”作,因为小说中浓缩了他几十年一线采访经历和数十万字第一手素材,写出了现实生活中扶贫干部帮扶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种种努力,更有他对落后现象的反思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近日,省作协组织一批百优作家及有实力的优秀作家,刻画宣传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第一书记》被选入其中。我市李喜林、李晓峰、范怀智等作家,也纷纷在活动中采写脱贫故事,要用笔墨记录下那些感人场景。今年以来,市作协、市职工作协、市文艺创作研究室多次深入基层采风,让作家到扶贫一线,与帮扶对象和干部深入交流,充实和丰富创作素材,写出扶贫题材的精品力作,为全市扶贫宣传工作作出新贡献。
《评选贫困户》、《王家村的王幸福》这两篇短篇小说,被收入我市作家朱百强新农村故事系列作品选《梦中的格桑花》一书中。以写小说见长的朱百强,作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前不久参加了鲁迅文学院首届煤矿作家高级研修班学习,收获颇丰。
“呈现生活本真的姿态”,这是朱百强28年来发表50多万字作品后对文学创作的体会。对他来说,写身边的父老乡亲,从庸常生活中提取创作灵感,才是适合他的表达方式,就好比关中人吃面那般可口。《王家村的王幸福》曾被改编为现代戏剧搬上舞台,在近期出版新书前,朱百强又对懒汉王幸福反复“雕琢”,让这个典型再“典型”一些:王幸福给村主任撂话,“你不让我吃低保,我可在你家吃饭呀”,当得知不是村主任为难他,他又跑到乡政府前故意出丑,直到种种算盘都落空后,“王幸福最终悔悟,要自立自强,这才是生活本色。”朱百强说,文学就应该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和挑战,在带给人们感情上的温暖和生活上的信心的同时,也给予思想与观念上的提高。
艺术再现凝聚脱贫合力
脱贫攻坚要实现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掉队的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各地都涌现出许多动人故事。
扶风县召公镇的王喜玲就是众多时代楷模之一。她自强不息,通过栽种苗木、当经纪人、成立合作社等,不仅实现了自己脱贫,成为扶风县主动“退贫”第一人,还帮助18户贫困户先后摘掉了穷帽子。她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并在全国、全省报告会上巡回宣讲个人事迹。剧作家吕松柏以王喜玲的故事创作大型秦腔现代剧《喜铃》,在2018年全市剧本创作研讨会上,专家从结构、剧情、人物塑造、场景设置、演员表演技巧等方面深入研讨,给予剧本热切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市戏曲剧院根据修改后的第五稿正加紧排演,王喜玲的故事不日将登上舞台。
以小见大,通过朴实的故事和细腻的情感向群众展现扶贫工作成就,以艺术的形式来感动观众,潜移默化中宣传好扶贫工作。贫困状况千差万别,不能靠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剧作家巧妙融入西府地方戏曲、俚语、俗语等元素,让作品更能打动人、感染人。
每年岁末,市艺术创作研究室都要召开全市剧本创作研讨会,集中研讨本年度原创剧本,这是作品质量上台阶、作家提升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被业界格外看重。在今年31个剧本研讨中,扶贫题材的剧本仍占较大比重。凤县提秀莲将自己散文写作经验融入小品创作,《重病》中懒汉的懒病被她刻画得入木三分。眉县张银萍的小品《培训》独辟蹊径,通过村支书培训贫困户的情节展示,在为扶贫干部点赞的同时也宣传了扶贫政策。千阳县张建军的剧本《女村长的风流事》前瞻性地关注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眼界高远,显示了作者自觉的社会担当意识。
凤县陈凤婷深入贫困家庭一年多创作的电影剧本《重生》,经改编后取名《活着》,正由陕西蒙太奇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筹备拍摄。影片中叶小青一句旁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振奋人心!一部作品就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一曲高歌,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步伐中,脱贫攻坚的“宝鸡故事”正在续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