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浙江温州开办未成年人“女德班”,其“男为大,女为小;男为天,女为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女子换男朋友,手脚就会烂掉,最后要锯掉”等授课内容引发社会热议,网友们愤怒地表示,这是招摇撞骗、图谋不轨,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传播负能量,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谴责:“都什么年代了,还宣扬这种糟粕观?名为女德班,实为坑女班,这种班为何未曾断绝且仍有市场?”
近年来,传统文化日渐受热捧,但在传承过程中,常常由于各种原因跑了偏、走了样,不仅背离了初衷,更误导甚至危害公众的价值观。人们在呼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盼望其传承能更规范、更务实——
如今,传统文化红得发紫,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着汉服、背古诗、听民乐,辗转于各类国学堂、德教班,张嘴就是“中国风”,抬手就是“古典范”,俨然一副鸿儒模样,你还坐得住吗?
于是你也搭上“传统文化”这趟“快车”,但它从“传统”出发,却没有驶向“文化”,而是将你带入歧途。直到你下了车,才恍然觉悟,此类所谓的“传统文化”,只不过是一个手段、一种骗术,真正的传统文化,急不得、赶不得,需要自己潜心钻研、耐心积累。
传承不是因循守旧
浙江温州的“女德班”不是个例,去年,辽宁抚顺也曾开办“女德班”,正式名称叫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宣扬“女子不应该往上走,就应该在最底层”,并称“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女人要少说话,多干活,闭好自己的嘴”,“无论丈夫说啥,我都说:是,好,马上”。课堂上,“不学好”的学员被要求当众跪地、磕头忏悔。
抚顺“女德班”一经曝光,立刻引来媒体和网友口诛笔伐。有媒体表示,如此宣扬“男尊女卑”,是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因循守旧,既反映了办学机构的愚昧与荒唐,也反映出监管单位的迟钝与失职。网友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女德班”简直就是“女佣班”“女奴班”,堪称“文明渣滓”“封建糟粕”,并呼吁相关部门尽快查封取缔。还有一些网友则对“女德班”学员提出质疑,“好的不学学坏的”“来上课的都是啥心态”“上这种班尊严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女德”……
为何这样的“女德班”死灰复燃、屡禁不止?为何还有人愿意去自我鄙薄、自我轻贱?我市心理学研究者李莉认为,这缘于一些女性因精神压力大而无法排解,希望通过学习女德来明确自身定位和价值,若选择不慎,便容易被错误观念左右,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其实,不只是女性,所有人都应分清,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值得弘扬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李莉举例说,“提到孝文化,我们都会联想到‘二十四孝’,但其中‘埋儿奉母’‘卖身葬父’等内容,根本不符合今天的价值观,我们不能因它是传统的东西,就归纳进传统文化而全盘照搬。”
传承不是花拳绣腿
前不久,河南沁阳一中学在校园举行活动,安排两千余名高三学生跪拜父母。根据校方解释,这种“叩首礼”是古人对父母行的最大礼,让学生跪拜父母,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活动经媒体报道,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一些网友认为,当今社会,不少子女习惯了向父母索取,而从不给予父母回报,学校通过跪拜这种传统形式,让学生表达感恩、践行孝道合情合理。另一些网友则认为,向父母表达感恩和孝敬本没错,但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跪拜父母则过于形式化,有网友说:“表达感恩的方式很多,只要心诚,即使道声谢、递杯茶也可以,为何非要跪拜,而且是有安排、有组织地当众、集体跪拜?”也有网友说:“学校举行的这场活动更像是一场表演,通过一种强制性、被动性的跪拜,在学生和父母之间,传递一种假感恩、假孝敬。”
组织学生集体向父母跪拜、给父母洗脚来表达感恩、践行孝道的活动,近年来在国内各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频现。对于这种现象,包括主流媒体在内的大多数观点都认为,这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噱头大于效果的作秀。《人民日报》曾以“孝道教育何须‘跪拜’”为题,指出“类似仪式化的做法即便表面上能展现孝道,甚至会让父母和孩子感动落泪,但从人格等多重因素考虑,这跟现代孝道理念、生活方式并不兼容,实际效果十分有限”,并表示“孝心的培育,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社会普遍接受的理念,依托学生熟悉的生活方式,植入当今时代的孝道内容”。
我市一所高中的语文教师王学伟说:“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像组织学生集体跪拜、洗脚这些活动,在大张旗鼓之下难掩其花拳绣腿的事实。”
传承不是借题发挥
“枕风宿雪多年,我与虎谋早餐。拎着钓叟的鱼弦,问卧龙几两钱。蜀中大雨连绵,关外横尸遍野。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我心弦……”也许令人有些傻眼或尴尬,但这的确是时下最火的一首古风歌曲《盗将行》。根据网友解释,这首歌唱的是北宋徽宗年间,一位男子曾因爱慕之人一语而离开家乡,投身军旅,建功立业,后来挂印封金,重归故土,希望重续当初情缘,怎奈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男子心灰意冷,便做了大盗,出入王厅侯府,辗转深山大川,终此一生。
《盗将行》一经推出,立刻火遍网络,年轻人纷纷传唱、翻唱。一轮热度未降,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邵晓舟发微博称此歌“狗X不通”,旋即遭歌曲演唱者兼曲作者花粥回怼“关你X事”,进而引发支持双方网友的又一轮口水仗。喜欢这首歌的网友认为,歌词独辟蹊径,写出了不同寻常的意境和感觉;厌恶这首歌的网友则表示,歌词标新立异,基本上是文字和辞藻胡乱的拼搭与堆砌,毫无韵律和美感。
《盗将行》本是网友自娱自乐的创作,好也罢坏也罢,雅也罢俗也罢,都是创作者和演唱者自己的事。而之所以引发争论,是因为其被冠以“古风”的名头,甚至被视作古风歌曲的典范。何为“古风”?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古风”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调,经过不断的创新和融合而形成的文学艺术形式。近年来,在文学艺术界,泛滥着一大堆打着“传承传统文化”旗号却胡编乱造、肆意发挥的“伪古风”作品,除歌曲外,还有影视也是“伪古风”的“重灾区”,本报曾以《古装剧对宝鸡犯的错》为题,细数各类所谓的“古风”电视剧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史和常识错误。
传承应当与时俱进
在传统文化备受推崇却被一些人过度包装炒作的今天,有人戏称:“传统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凡是能与传统文化沾边的,都尽量往传统文化上靠,因此,才有了上述种种跑偏、走样的传承形式。如果不加甄别和辨识,那么传承传统文化永远是一句空谈。
那么,哪些传统文化才值得和应该被传承呢?去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作出阐释,即: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传统文化又该怎样传承呢?宝鸡“沐言堂”传统文化推展馆负责人蒋涛表示,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捷径、不能投机,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养成,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有效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几天,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故宫彩妆”火遍网络,其中,单是“祭红”“紫靛”“宫墙红”“郎窑红”“美人霁”“胭脂红”这6款口红的颜色便让网友直呼“有文化”,更有网友说:“谁说传统文化都是高冷的,原来它也可以以这样的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传统文化传承,难道不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