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本期发布:
打出扶贫组合拳跑出脱贫加速度
——高新区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天王镇小塬村村民杨军侠在喂猪

    钓渭镇红星村村民在分装农产品

  都亚敏李一珂
  特色产业让贫困户捧上“饭碗”、传授技能让贫困户有底气……今年以来,高新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针对2018年计划完成的1900人的脱贫任务,提前谋划,周密部署,把产业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扎实落实帮扶举措,努力提升脱贫质量。据统计,今年已实现564户1988名贫困群众脱贫,圆满完成年度减贫目标任务。
  “输血”+“造血”让脱贫更有底气
  发展产业,是致富增收的“源头活水”,也是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有力举措。
  12月10日下午,笔者来到高新区钓渭镇红星村贫困户郭保堂家中时,他正在牛圈里喂牛,十多头肉牛被他养得高大肥壮。“在帮扶干部的动员帮助下,去年年底我建了饲养场,买回来6头肉牛,还获得了1万元产业补助和5万元小额贷款,我感觉越干越有心劲。这不,前段时间又买了7头牛,地里还种着8亩多花椒。”郭保堂说。据了解,通过发展肉牛、花椒、生猪、肉鸡、养蜂以及光伏发电等多种产业,截至目前,红星村29户贫困户已有25户成功脱贫。
  在八鱼镇鱼池村,袁保良脱贫的“法宝”也是产业,而且是发展“循环产业”。“只要人勤快,脱贫不是啥大问题,我的办法就是能干就干、尽量多干。”袁保良说,2016年时,他种了2亩樱桃,由于几年内暂不挂果,他又在樱桃地里套种玉米,玉米收获后作为饲料养猪,猪粪再给樱桃施肥。如今,很多贫困户像袁保良一样,通过发展产业成功脱贫。
  据高新区脱贫办工作人员介绍,高新区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及时调整产业扶贫补助标准,充分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扩大产业园区建设规模,做大做强“嵌入式”脱贫产业链。今年以来,全区新建标准化葡萄、樱桃示范园1919.79亩,发展花椒、核桃1085亩,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230亩,养牛6000多头、生猪1.2万头、家禽6万只,带动贫困户830户。  
  “扶志”+“扶智”让贫困户更有精气神
  思想观念落后、缺少专业技能、干活缺乏热情和动力,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为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动力,高新区把扶志扶智作为重点工作,帮助贫困户增强战胜贫困的斗志,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老杨,你家猪娃长得咋样?大的该出栏了吧!”“快了,一个个长得壮得很!”这是当天笔者在高新区天王镇小塬村采访时听见的对话。回话的人叫杨军侠,今年60岁,前不久刚脱贫。别看老杨现在乐和,几年前,他还是个在家躺着不愿干活的贫困户。那时候,老杨的儿子遭遇车祸不幸离世,留下出生不久的孙子。老杨受不了老年失子的打击,一蹶不振,以前种的核桃等也没心思管,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后来,村上的扶贫干部多次去他家讲扶贫政策,讲脱贫致富的案例,鼓励他、帮助他走出阴霾。如今,杨军侠养的200多头猪已有120头出栏,种的花椒、核桃等作物每年也能为他带来不少收入。“现在一年能挣三四万元,要不是扶贫干部拉我一把,我咋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杨军侠说。
  为了帮助贫困户长志气,高新区各镇村利用微信、广播等形式,宣传扶贫政策,并通过“我的脱贫故事”宣讲活动,用身边典型案例激发贫困群众致富信心。在千河镇寨子村,笔者看到村上的爱心超市里,几名贫困户排队领取生活用品。村上负责人介绍,以前直接给贫困户发钱发物,容易助长“等靠要”思想,如今爱心超市有了积分换物的规则,发展产业努力脱贫、参加村上的义务劳动、给邻里帮忙、孝老爱亲等都可以积分,充分调动了大家发展产业、热爱劳动的积极性。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今年以来,高新区重视贫困户技能培训工作,多次为贫困户送去知识营养餐。近日,还聘请农业专家、教授深入各镇田间地头,开展技能培训。在马营镇下沟村,专家走进樱桃地,手把手给村民传授果树拉枝、冬季修剪等技能。
  据了解,今年高新区已为上千名贫困群众进行了就业技能培训,各镇村也开设有扶智夜校,定期请专家、教授进行产业指导。截至目前,全区近2000名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帮扶与扶志扶智,顺利脱贫走上致富路。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