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双十二”,很多人早早就盘算好了,要趁着电商促销囤点好货,要换个包包,添几件冬衣,买一双新鞋或一块新手表,几百上千块钱,眼睛都不眨,说“剁手”就“剁手”了。如果一本或一套书标价过百元,有些人就会说,不就是一本书么,怎么这么贵。反正也不是非看不可,再说还有电子书看,即便是电子书有的也很贵,不买也行。为什么我们宁愿花几百块钱买一件衣服,也不愿花几十块钱买一本书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时代的阅读价值还未得到普遍认同。
一件衣服一二百元,我们会觉得这么便宜是不是质量不好、款式不新、不是名牌等等,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挑了件贵的买。仿佛不要买对只求买贵,这样自己也能跟着身价倍增似的。我也未能免俗,心心念念了许久的《慈悲与玫瑰》,一直等到“双十二”这天降价才入手。其实也不过差了六七块钱,却觉得自己好像捡了个天大的便宜。老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换身行头立马可以让一个人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光鲜亮丽起来,而一本书的作用就不会这么立竿见影,何况读书还需要费神思考,是件劳心劳力的事,最后能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也很难预知。
物质消费可以很快满足某一方面的感官需要,而阅读则要冒一定的风险,不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积累便显现不出对一个人精神提升的正向意义。是坐享安逸还是付出艰苦,就成了读不读书的分野。我们这个时代究竟还需不需要读书?想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曾经,“读书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经济效益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论断有多荒谬离谱,人们正用鲜活的例子证明什么叫“知识改变命运”。我们这个时代究竟还需不需要读书,答案不言而喻。
阅读的价值,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时代、人心和这个社会的走向。不论何时,读书总是高贵之举,所以苏轼会写出“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在穿戴上可以少些讲究,干净、得体即可,而饱读诗书却是漫步人生路的精神仰仗。时间久了,即便粗布麻衣,也自有一股由内而外散发的华贵书卷气。眼下流行的“我书读得少,你可别骗我”之类的表述,其实表达的未尝不是一种自信,潜台词是这样的,“我可是读过书的人,你这点小把戏我一眼就看穿了。”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各种物质已经很丰富了,衣食无虞,通道畅达。可是患抑郁症、焦虑症的人却比十几年、几十年前多了数倍,即便收入不菲的人,也并未有多幸福。幸福指数的提升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跟不上人们水涨船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每当遇到“压力山大”的朋友,我总会建议,看看书吧,白纸黑字会给你答案。不要给读书添加额外的功利目的,就那么随心地看几本书,看看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而人只是浩瀚天地中的宇宙微茫,这么一来心境就平和多了。
前阵子社交圈里热论“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我深有同感。喜爱读书的人总会给人更好的印象,比如文雅、可亲、可信和高雅。不管在哪里,只要拿起书静静翻阅,都会成为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中最美的一道风景。“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大概是所有嗜好阅读的读书人共同的向往。一百块钱,可以买一件衣服,也可以买一本书,“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这一年又行将远去,我愿把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听过的歌都留在这一页,乘着自由想象的翅膀飞越浩瀚书海,继续阅读、思考、前行。我其实一直有个奢望,这个时代如果现在还有读书人这一职业的话,就让我一生以此为职业吧。做一个“职业”阅读者,新的一年,让我们在某一本彼此都很喜欢的书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