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本期发布:
孙家村里的义商
本报记者巨侃




  走进陈仓区慕仪镇孙家村,提起清末民初一个叫张仲连的家乡人,村里的老人无不称赞:“那可是个积德行善的大善人!”“他办过酒厂,开过食品厂,是民国时期的‘虢镇首富’。”“那是个‘细发人’,对自己‘细发’,对穷人慷慨。”……
  据宝鸡县志记载,张仲连在1947年就去世了,听说生前国民政府赈济会曾给他颁发过一块“见义勇为”匾额和一枚金质奖章。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匾额还在不在?孙家村还有他的后人吗?
  匾额奖章都没了,发现一幅清代族谱
  孙家村很大,有十几个组,姓氏有张王薛李郭,张姓人主要居住在五组,记者一路打听,终于在五组的一条街上,找到了张仲连的孙子张武科。据张武科介绍,祖父有两个儿子,他是老二的孩子。他的父亲和伯父一辈子以务农为业,自己也是农民。
  说到匾额,张武科遗憾地说:“匾额、奖章和奖状我小时候都见过,那匾额大得很,上面有‘见义勇为’四个字,奖章是镀金的,但后来都没了,匾做了牛圈的门,后来拆掉当柴烧了……”
  而关于祖父张仲连的影像或资料,也没有留存,记者只在一间卧室里,看到一组老式的衣柜和吊柜,上面有漆画戏曲人物故事。张武科说,这套家具是祖父祖母使用过的物件,上世纪50年代初分家时分给了他父亲,一直使用到现在。
  “见义勇为”匾额虽然看不到了,但记者随后在张姓本家人张小龙家里看到一幅一百多年前的谱案。谱案背面题写的《张氏谱案叙》记载,此谱修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张氏后裔生员张澍撰修。孙家村张姓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清同治元年(1862年),张氏老谱案因兵火焚毁,村中族老欲修谱又苦于无籍可查,幸亏张澍的伯祖找来各地各头之分案,有券可凭,遂得以重续谱案。
  张小龙的父亲张天林今年80岁,他介绍说:“我小时候,听说岐山安乐那边有个张家村,和我们这边的张家人同宗同祖,过去每年都要过来朝祖;我们张家人祭祖不祭神,现在虽然没祠堂了,每年三十、初一,都要把它挂出来让大家看一看。”
  经过一番寻找,记者在密密麻麻的谱系中,终于发现了“仲连”的名字。
  有心人碰上好事情,凭打拼成“虢镇首富”
  “我家那时虽然给人放粮,二三月春荒时还要借粮吃。”张武科娓娓道来他爷爷的故事……
  据了解,张仲连是原宝鸡县慕仪乡孙家村人,1874年生人。其家祖上曾有人做过道台,后家道中落。张仲连少年时,在虢镇杨尉酒店当伙计,生性厚道,勤于学习,掌握了一套酿酒的技术。
  1900年,西府一带闹大饥荒,粮食都不够吃,哪有富余的来酿酒?因为生意萧条,张仲连被掌柜辞退。回到孙家村,爷孙相见,爷爷流泪说:“回来好,咱爷孙饿死在一起也罢。”后来,爷孙俩靠吃草根、啃树皮熬过荒年。
  据张武科回忆,张仲连又精明又勤劳,种田精耕细作,尤其注重积肥,提高土地肥力。他走在村道上,如见到马粪、驴粪,必定会掀起衣襟兜上粪,或者摘下头上的草帽盛起来带回。如此年复一年,勤劳使其逐渐富裕起来。
  1913年,张仲连听到一信息:塬下虢镇街道有个当铺,廉价出售霉变的小麦。他立即去全部购下,想用小麦酿酒。不料拉回来打开麦囤一看,仅仅上面一层霉变,其下居然完好无损;遂以好麦售出,赚得了“第一桶金”。
  那时候的人咋发家?据张天林讲,旧时的财东,挣一笔钱先买地种粮,粮食多了就开烧锅坊制曲、酿酒,酒糟用来喂骡马牲口,再役使牲口种地、拉车,如此形成良性循环,类似现在的“生态农业”。粮食酿成了酒,酒利当然要比卖粮高。再有积蓄就开药铺,开杂货日用品店,卖一些生产用具和小商品。无论开药铺还是办烧锅坊,东家一般不亲自经营生意,而是找个掌柜的代理经营。张仲连就在虢镇开办“仲兴茂”酒厂,后又办“仲兴魁”食品厂,经数年苦心经营,财富迅速聚集,一跃成为当时的“虢镇首富”。
  买高价粮赈济灾民,获“见义勇为”奖
  “首富啥的那是不知情的外面人说的,实际情况肯定是夸大了。”张武科说。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整个关中道上可谓饿殍枕藉、闾阎为墟,西府一带饥荒也非常严重,饿死了不少人。面对这种人间惨景,张仲连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饿馁之苦,遂萌生赈济百姓的想法。他在家门口设立“义粥”,赈济本村70多户饥民;对确实断炊之家,发给签子,凭签每次领粮5升,一月两次。他又考虑到领粮灾民久饿无力,便预先备好蒸馍,凡来领粮者每人发两个蒸馍,使其充饥后,再背粮回家。一个月后,放赈达百余石,而远近各乡的饥民,仍纷纷前来告借。张仲连倾其所有用于赈济,前后共放赈150余石。
  此时夏收在即,许多灾民口粮仍难接济,只得变卖土地、农具买粮。张仲连目睹此情状,对家里人说:“农民的根本就是土地,没了土地和农具,日后何以生存?”遂开“小典当”:农具每件不论大小1元,土地每亩不论肥瘠2元。只活当,不死押,随时可赎。灾民以典当钱向其籴粮,每斗粮1-1.5元。至秋播时,许多人仍无力赎回土地和农具,怎么办?张仲连说:“不能耽误秋种!”遂无偿归还土地和农具,并借给灾民种子。
  张仲连的放赈义举,救活许多穷苦人,自己却因此债台高筑。这就是张武科说的“我家那时虽然给人放粮,二三月春荒时还要借粮吃”;张仲连的重孙张宁哲说,他小时候听爷爷说过,太爷爷为赈灾救人,竟然借钱到处买高价粮……
  那时也有人对其做法表示不理解,说救人没这样救的,然而张仲连义无反顾地说:“当初我进虢县闯荡时,两手空空,如今救活不少人,破烂家产总还留有一些,这样做,值得!”
  1931年春,大饥荒过后,宝鸡地方将义商张仲连放赈之事,据实上报。国民政府赈济会会长朱子桥将军,颁给张仲连“见义勇为”匾额、金质奖章及奖状,嘉奖他的善行义举。
  1947年,张仲连在家中溘然辞世,享年73岁。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