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大西北”“祖国需要我”“中国标准”……在宝鸡,你能听到的这些字词,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宝鸡人一生践行的行动指南。“我来帮你”“声音轻点”“准时完工”……在宝鸡,你能听到的这些温馨语句,是宝鸡人对文明、守诺、敬业等市民素质的推崇。
讲奉献、讲文明、能包容,一座城市的文化风貌归根到底取决于这座城市的人。追本溯源,宝鸡人身上的文化印记,与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关系密切——
宝鸡是西北工业重镇,抗战期间,沦陷区内的申新纱厂迁入宝鸡;国家“一五”时期,一批机械、电子等工业大厂相继在宝鸡建成;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三线”建设全面铺开,一些沿海企业内迁,一批国防企业兴建于宝鸡……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宝鸡大厂多、工人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多、工厂家属院密集,工业化的人口构成,形成了特殊的城市文化,老牌工业城市的根基和装备制造业名城的努力方向,塑造了宝鸡人独有的文化风貌。
大工匠 报效祖国的情怀辈辈铭记
“你愿意去大西北吗?”“我愿意去!”1958年,刚从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的江苏小伙谢培祥面对老师的提问,斩钉截铁地表明心迹。当时,大西北生活条件艰苦,远不及南京舒适惬意,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且具备电子技术专业特长,谢培祥原本可以选择留在南京,但他义无反顾地来到宝鸡烽火(曾用名烽火无线电厂、烽火机械厂,现名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在宝鸡一待就是60年。问及初衷,他说:“为的就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当时,60多名毕业于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青年才俊进入宝鸡烽火,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参与了1#、4#等重要复杂产品的成功研发。谢培祥说:“年轻人都爱比,但我们不比吃比穿,我们流行比技术比贡献!”
同在1958年,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的周华芬也打理包袱,准备前往宝鸡。当时,周华芬、颜景泓、经安琪等600多名品学兼优的上海知识女青年坐上火车,来到宝鸡长岭(曾用名国营西北无线电厂、长岭机器厂,现名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自此在宝鸡安家落户。那时,这些上海女学生落脚的陈家村还是一片荒凉地,她们住在32人一间的部队营房,吃着土豆和白菜混煮的大锅饭,与精致繁华的上海生活无法相比。问及来宝鸡后悔与否,周华芬说:“不后悔!当时我看到一流的厂房、先进的设备,以及来自各地的人才正在投身国防事业,就下定决心,要扎根这里为国家建设贡献我的微光!”
1939年,河南姑娘徐金花落脚宝鸡,进入申新纱厂(后改名陕棉十二厂)当了一名细纱工人;1954年,四川人江佰超背着铺盖来到宝鸡,参与了宝鸡观音山隧道的修建;1965年,东北人刘玉中来到宝鸡,融入宝鸡桥梁厂(现名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的建设队伍……他们不惧日寇的轰炸,藏身窑洞工厂生产抗日物资,他们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将青春芳华交付国防、铁路、航天等事业。时至今日,仍然有全国各地的青年不断加入宝鸡工业,不论他们如何阐述扎根宝鸡的初衷,都能看见他们眼中闪烁的理想光芒。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宝鸡这块热土上,他们用实际行动关心民族存亡、支援国家建设,也形成了宝鸡人身上可贵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意识,如此心怀大情大爱、甘于奉献的宝鸡人,怎不让人敬佩和骄傲!
大家庭文明敬业的精神代代相传
“我父亲、我丈夫和我及我儿子都在铁路系统工作,可以说,我们一家三代都是铁路人。”宝鸡电机段退休职工赵和平笑称自己家是“火车家庭”。其实在宝鸡,像赵和平这样的家庭不少,走进工业大厂家属院,随便就能打问到一些“国防家庭”“机修家庭”“工程师家庭”等家庭。宝鸡的工业人口比重大,工人受教育程度较高,所以,敬业、守时、自律的劳动态度,讲文明、讲礼貌的市民素质备受宝鸡人推崇。
勤劳敬业是宝鸡新老工人的共同特点,敬业精神代代相传。1972年,中铁宝工有限责任公司(原宝鸡大修厂)的刘树育作为第四批坦赞铁路援建工人之一,前往坦桑尼亚蒙古拉大修厂,参与达姆段铁路建设。刘树育等宝鸡技术工人不仅要在各自岗位扎实干活,还要负责教坦桑尼亚当地的工人学会基本的设备维修技术。刘树育带了十几位非洲学徒,当他教会这些学徒维修技术时,黑人朋友对他肃然起敬,竖起大拇指用当地语言夸赞:“神奇的宝鸡工人!”今年,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参建的中马(马尔代夫)友谊大桥实现合龙,优秀敬业的中铁宝桥人用过硬的技术,高质量完成了全部钢箱梁的制造任务,确保了大桥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合龙精度。
除了敬业,宝鸡工人群体具备讲文明、讲礼貌、爱助人、尚学识的良好风尚。在宝鸡清姜一带有一句俗语:“212的大礼堂,769的大食堂,782的大姑娘。”说的是当年的宝成大礼堂气派,烽火大食堂伙食好,长岭大姑娘漂亮。宝鸡烽火退休职工周辉解释,大家觉得长岭姑娘好看,不仅因为她们年轻漂亮,更因为她们都是知识女青年,读书多,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她们在工作生活中,从来不讲粗话,说话柔声细语,总是笑盈盈的,给人感觉如沐春风,所以当时许多清姜小伙以娶长岭姑娘为荣。
住在市区上马营东一小区的盖德润曾是宝成线的一名火车司机。退休后,盖德润没在家享清福,而是每天准时起床,拿起扫帚义务“上岗”,为小区打扫卫生,这件事他默默坚持做了几十年,所以说起小区里的火车司机“老盖”,无人不尊敬、称赞他。
人的言行习惯是会相互影响和感染的,一个人的文明敬业或许容易被忽视,但当一群人展现出这一素质时,这座城市就具有了温度和性格。最近在宝鸡买房的青海小伙杨德军说:“宝鸡人热心、厚道,感觉很温暖,让我产生了在宝鸡定
居的念头。”
大胸怀包容多样的风尚凝聚人心
宝鸡人包容,这与宝鸡工业城市的发展轨迹有关。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同一个区域生活,有的甚至在同一工厂共事,听惯了不同地方的方言口音,接纳着彼此的生活习惯,包容着各自的性格爱好,久而久之,形成了宝鸡人包容多样的生活风尚,人们的胸襟也随之宽广起来。宝鸡城市虽小,但人们的生活风尚却丰富多样。拿吃来说,除陕菜外,还有川菜、粤菜、徽菜、湘菜、淮南菜等很多菜系,不论你喜欢广东的肠粉,还是新疆的拌面,或者江西的瓦罐汤,都可以在宝鸡一饱口福。尤其走进宝鸡的农副产品市场,南方人爱吃的鱼虾和笋片、北方人爱吃的醋和辣椒面,都能买到。宝鸡人的饮食习惯彼此影响融合,周华芬回忆,自己刚从上海到宝鸡时,清姜河里有很多鱼,宝鸡人以前不吃鱼,上海人爱吃鱼,厂里的上海人就到清姜河捉鱼吃,在他们的带动下,许多当地乡亲也开始捕鱼吃。渐渐地,周华芬也喜欢上了宝鸡臊子面和擀面皮,尤其是宝鸡田野中的荠菜,做成荠菜饺子,周华芬格外爱吃。
天气好的傍晚,你可以在宝鸡的广场上转转,会感受到丰富的广场文化。广场上,不仅有大妈们喜欢的广场舞,还有新疆舞、锅庄舞、街舞、爵士舞等多个舞种,姑娘小伙或者大爷大妈大大方方地跟着音乐起舞,喜欢什么跳什么。你还能听到不同的乐器演奏,在同一公园里,能看到唢呐爱好者与萨克斯爱好者相约练习、相互鼓励。广场上的歌声更是丰富,会唱京剧的人也会来一段秦腔,喜欢听河南梆子的人还能唱两句昆曲,大家你教我、我教你,彼此传艺,使得宝鸡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宝鸡人包容的性格,让许多外地人喜欢上了这座城市,来此创业、生活的外地人日益增多,如此良性循环,使得宝鸡的城市文化和生活风尚越来越丰富多样。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当红网络作家李国瑞已定居宝鸡五年,他的《御天神帝》《圣武星辰》等作品都是在宝鸡创作的。他说:“宝鸡城市环境优美,人文素质良好,宝鸡人能包容、有胸襟,我在这里能静下心来搞创作,感谢这座城市和城市中的人!”
如今,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许多农民工进入宝鸡,丰富了城市文化风貌。一句“不论你从哪里来,咱们都是宝鸡人”,凝聚了这个城市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