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美好青春献宝鸡
——访原秦川机床厂首批内迁建设者陆纯贤

  本报记者孙海涛
  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原秦川机床厂),是宝鸡工业的骄傲。如今,这个现代化工业企业已成为国内响当当的行业“龙头”企业。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半个多世纪之前,这个企业在宝鸡的厂址还是荒地一片,只有几座老旧厂房,甚至连工人吃水都很困难。今年89岁的陆纯贤现居上海,他回忆往事说:“我们当时所有人都是不讲条件不怕苦,为的就是秦机能在宝鸡扎下根。”
  拆开大型刨床过渭河
  1964年冬,陆纯贤从上海来到了宝鸡,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就是筹建秦川机床厂,其时,他只怀揣着介绍信和“秦川机床厂”的印章。按照上级要求,上海压力表厂生产传感器的全部人员与设备(150人,设备与仪器55台)将迁往宝鸡。这意味着,包括陆纯贤在内,很多上海人将要在宝鸡扎下根来。
  陆纯贤第一次踏上宝鸡的土地,望着一片荒地和破旧的老厂房,他有些慌神,是啊,大队人马就快来了,怎么吃,怎么住,怎么工作?随后,他吃住在旅馆里,开始了工厂筹建工作。
  1965年春节过后,30多人的首批内迁人员来到了宝鸡。所有人吃白菜、萝卜和定额粗粮,即使是吃水,也得用大铁桶到巨家村、符家村去拉。然而,没有人有怨言,打水劳动大家都抢着干。
  施工队进场了,开始建设厂房、办公楼和仓库了。然而,原来的厂子里还有很多老旧物资需要清理,其中一台大型龙门刨床无法解决,因为当时渭河桥负重太小,重型卡车不能通过。他们便拆开龙门刨床,终于将这个“大家伙”运过渭河。
  “那时候,大伙就认准了一个字——‘干’。”陆纯贤说,每天天不亮大家就起床了,不到星斗满天绝不收工,两头不见太阳。也正是在这种实干精神的推动下,工作进度很快,不久,工厂就有了雏形。
  当年搬迁当年投产
  “我们的目标是在半年内完成车间、单身宿舍楼的设计和建造,在1965年8月正式内迁。”陆纯贤说,当时他们的口号是“必须当年投产”。
  陆纯贤回忆,当时内迁的有150多人,分工明确。一方面是建设者,在大家的艰苦奋斗中,工厂就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搬迁、当年投产。另一方面是随迁家属,家属们开展了创造性的后勤服务,换面条、换馄饨皮、缝补衣服和鞋子,后来还发展到将废棉纱洗净后再用于生产,把废布料洗干净给职工补衣服。可以说,当时是“内迁无闲人,每一个人都在为工厂建设添砖加瓦”。
  陆纯贤回忆,当时,厂里建造职工食堂需要木料,要到西山香泉林场采伐。正值严冬,天寒地冻大雪封山,没有交通车辆,他就与同事从宝鸡乘火车到拓石镇,从拓石镇下车后再步行到赤沙镇,第二天再从赤沙镇步行到香泉镇,最终解决了木料问题。
  陆纯贤说:“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实现了当年投产。”
  自主研发磨齿机
  陆纯贤说:“当时我们的口号是,工作就得‘战斗化’。”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秦川机床厂的产品日趋多样化,陆纯贤担任工具车间党支部书记,他还记得当年的Y7032A磨齿机攻关项目。他说:“当年这一高精产品都是由国外进口,价钱高,维修难,上级命令我们必须攻克这一难题,实现自主研发。”随后的日子里,厂里组建一个老中青结合的装配班子就开始大干了。每个人都激情饱满、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装配现场,最后精密主轴、台面摆动机构,几乎是一次装配成功。后来,Y7032A马格磨齿机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在宝鸡工作了26年,1991年才回到上海,我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宝鸡。”陆纯贤说,他还时常关注宝鸡的新闻,看到宝鸡发展得越来越好,他打心眼里高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