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做好加减法转型促发展
凤县由矿产资源大县向生态旅游强县转型
  本报讯敢于刀刃向内做“减法”,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整合矿产资源,压缩开采规模,打造“绿色矿山”;生态旅游做“加法”,植绿造景、扩大总量、提升品质,保护好青山绿水,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这是凤县由矿产资源大县向生态旅游强县转型的真实写照。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位于长江支流嘉陵江畔,保护好青山绿水、守护这方净土,对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凤县矿产资源丰富,铅锌、黄金采选冶炼业产值占全县经济总量80%以上。近年来,面对污染防治新形势和中省环保督察要求,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信心,刀刃向内、自我革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模小、效益差、污染大的小矿山,不打折扣、不讲价钱,坚决予以取缔关停,清理尾矿库、覆盖土壤、植树播绿,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同时,相继建成了东岭锌业、声威水泥余热发电等节能环保项目,凤县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强县”。
  县上在做“减法”的同时做好“加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建成了紫柏山、通天河、凤凰湖等一批人文景区,打造了秦岭花谷、荷塘月色、“一江两岸”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实现了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同时,县上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倾心打造“两当兵变”策源地等四大红色旅游板块。目前,宝成铁路文化主题公园建成开放,凤县革命纪念馆入列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第一座以纪念工合运动为主题的纪念馆——中国工合纪念馆即将开馆迎宾,为“七彩凤县、水韵江南”旅游品牌注入了新内涵。
  县上聚焦农村薄弱环节,持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继建成了7个镇级垃圾填埋场、42个镇村人工湿地和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县、镇、村、企全覆盖的148个生态环保监管网格,组建了100支村级环卫队伍,形成了“组收集、村运转、集中处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机制。
  本报记者庞文渊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