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本期发布:
宝鸡大学承载西府人60载梦想的高等学府
■ 本报记者 韩正强
    创建于1958年的宝鸡大学

    原宝鸡大学礼堂(正门)

    位于市区宝光路的宝鸡师范学院

    陕师大宝鸡分校接站场景

    位于高新区的宝鸡文理学院(新校区)刘俊成摄

  渭水之滨,长寿山下,集合着一群来自各地的精英。几度更名,薪火相传,一批批学子走向八方。老校区里,洒下了初建的汗水;新校区中,充满了开放创新的活力……
  沿着记忆的脉络,走过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宝鸡师范学院,走进宝鸡文理学院,去探寻宝鸡大学的发展历程。 
  寻找“宝大”最初的模样
  出市区西关,往前走不远,就来到原长寿中学跟前,现如今这里是省电子工业学校。而在1958年秋季,宝鸡大学在这里创建。
  记者寻找到的第一位受访者叫王钟宇,今年82岁,他是1959年7月从西北大学毕业分配到宝鸡大学当物理老师的。
  王钟宇初到宝鸡大学时,“宝鸡大学”的牌子挂在长寿中学门前,老师住的是中学的两层楼,教室在西面,有两三个教室,条件十分简陋。当时开设了化工、农业机械制造两个专业。全院有100名左右学生,学制为四年,本科。老师来源有两处,一是从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调入的,另外是从51信箱、38信箱等国防厂的工程师中选拔的。师生边上课边建校,新校区建好后,就搬了进去,宝鸡大学的发展也从此走上了正轨。1962年,由于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宝大”被迫撤销,工科老师被分流到外地,数理化基础学科老师留在了宝鸡,未毕业的学生转入西北农学院继续学习,分别时许多人忍不住哭了。
  “我的一生,跟宝大紧紧联系在一起。”王钟宇说,他被留在长寿中学教物理。上世纪70年代中期,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成立,他又回到分校教学。再后来,分校改建为宝鸡师范学院,后与新宝鸡大学合并成立宝鸡文理学院,王钟宇在物理系任教直至退休。
  遇见“宝大”合并与崛起
  记者寻找到的第二位受访者叫赵尚东,他遇见并见证了“宝大”的合并与崛起。
  1975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筹建,陕师大毕业的赵尚东被调到宝鸡分校。当年10月20日,陕师大宝鸡分校在长寿中学挂牌,设置政教、中文、数学、物理4个专业,首批250名新生入学报到。分校图书馆的不少书来自老“宝大”,教室、礼堂也用的是老“宝大”的。接送新生用架子车、拖拉机。冬季没暖气,煤球自己打,条件十分艰苦。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人才和教育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当年4月,陕师大宝鸡分校改建为宝鸡师范学院,以师范教育为主。校园还是60多亩大,很难发展,招生人数几年未变。1980年,宝鸡师范学院新校区在宝光路开工,建好后学院搬到了宝光路。1984年6月,为解决我市工业人才问题,宝鸡大学恢复,设在市工业干校,主要培养工科人才。1992年,借助争取世界银行教育贷款的契机,宝鸡师范学院与新“宝大”合并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上报校名为“宝鸡大学”。然而正赶上国家新的大学设置政策出台,当时“宝鸡大学”的规模、档次与新政策对大学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于是被批准为“宝鸡文理学院”。
  “宝文理,是全国第一所文理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新老校区占地1100多亩,学生2万人。1400名教职工中,教授、副教授500人,博士300多人,取得60多项科研项目,距离为‘宝鸡大学’正名的目标越来越近。”参与新文理建设及院志编写的赵尚东自豪地说。
  结缘打下人生与事业基础的母校
  记者寻找到的第三位受访者叫乔刚,当年他考入新“宝大”,两校合并后又从宝鸡文理学院毕业,与“宝大”结缘,为他打下了人生和事业的厚重基础。
  今年49岁的乔刚是扶风县法门镇人。1990年,他考入宝鸡大学,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属于三年大专。在新“宝大”上了两年,赶上两校合并,最后一年他就成了宝文理的学生。毕业后,乔刚到我市一企业从事销售工作,三年后辞职,他在西安开了一家公司。后来,乔刚还当过一段时间的电视制片人,现在他是汉唐书画网总经理,通过网络展示销售一些名人字画,还发起成立西安古琴协会。乔刚说,这些都是“宝大”带给他的。上学期间,乔刚吉他弹得好,演讲比赛还拿过宝文理特等奖;爱写诗,是文学社的活跃分子,到现在,乔刚所写的新诗、古体诗有1000多首。这些使他全面发展,成为他人生和事业的助力,在“宝大”读书的经历更成为他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