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碑
权东仁展示捐碑荣誉证书
开仓放粮接济乡邻
这通路碑上记载的权先生,名叫权义,字由之。据权家后人介绍,他们祖先可能是从蒲城迁来的,后来世代居住在虢镇东堡村,因善于经商,积累了不少财富,算得上当地的一个望族。权义的父亲叫权应时,清末曾在国子监就读学习,膝下育有四子,长子权笃,1873年考取举人,次子权信,通过纳捐得了贡生,三子叫权恭,权义排行第四。权义自幼喜好读书,原本也会考取功名,没承想到他十几岁时家乡遭受匪乱,父亲也去世了,无奈他只能放弃学业,远走岐山高店经商。
那时候做生意是怎么起家的呢?据权姓旁系亲属王维纲介绍,过去的财主,挣到第一笔钱先买地种粮,粮食除了供自家人吃外,就开烧锅坊制曲、酿酒,酒糟用来喂骡马牲口,再用牲口种地、拉车,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链,类似于现在的“生态农业”。粮食酿成酒后再销售出去,酒的利润可比卖粮食高多了。慢慢积累下财富后,就开药店、杂货日用品店,卖一些生产用具和小商品。过去没有单独的食品店,买点心都要去药店买。王维纲回忆,小时候,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药铺里都会做月饼卖。无论开药铺还是办烧锅坊,财主一般不亲自经营生意,而是找个掌柜的代理经营。就这样循环往复,权义的财富越积越多。
权义的可贵之处在于富而有德,能积财也能散财。碑文记载,1877年和1901年地方两次闹饥荒,他施粥帮百姓渡过难关,又高价从外地买回大批粮食装满库房,以备不时之需。在他的慷慨解囊下,救活了不少平民百姓,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好口碑。除此之外,他还捐出大量钱财物资修路、架桥。五丈原武侯庙内原有布施款近千贯,当地乡民借而不还,庙首找权先生求助,权先生设法劝告使群众如数偿还,并用此款修建了一所书院,让当地学生在此读书。他亲自聘请校长、教师,商定课程,为学生办理伙食费用及奖学金,使地方教育焕然一新。
训诫子孙赡养老人
说完权义的事业再讲讲他的家事。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富人可以纳妾。权义有一妻两妾,妻子李氏、妾孟氏和杨氏只诞下两个女儿。权义到了晚年,越来越担心一个问题:自己走了,膝下无子,三位遗孀无人奉养,谁来给她们养老送终?另外,庞大的家产谁来继承?
那时同宗兄弟之间讲究过继,这家没儿子,那家儿子多,这家就从那家要个儿子过来延续香火。于是,权义想让兄长之子过继入嗣,可一个孩子将来养三个老人,有些力不从心,可是也不能要哥哥三个儿子吧,于是他就找来三位兄长一起商议,希望三位兄长以三个长孙为己有,侍奉三位夫人。弟兄四人一合计,这事就定下来了:长兄之孙权通跟李氏,二兄之孙权务德跟杨氏,三兄之孙权兴跟孟氏。权义的万贯家产,由孩子们平分。
1908年,62岁的权义去世,临终前叮嘱:“赡养老人的事情,要有个书面的东西,最好刻个碑……”此时两个女儿,一个已出嫁,一个还未出嫁。1909年,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又同中间人商议立卷为凭,所有约定的事宜以文契为准。文契订好后,又由过继过来的三位侄孙立石碑作为凭记。碑上明书“妻李氏,妾孟氏、杨氏皆无子,公欲以兄子继统,犹恐入嗣者少势孤单,于是恳兄三人,以伯氏之孙通为己长孙,属李氏。以叔氏之孙兴为己次孙,属孟氏。以仲氏之孙务德为己三孙,属杨氏。公殁世后家人又同中公议立卷为凭,实系宣统元年岁次己酉十月三日所定之事有文契,兹不复赘……”
碑刻成时,正值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权家后人原本要把这通碑立在官道旁,为了纪念权义的功德,后来因为战乱,就将石碑藏在当时的权家园子内保存起来。抗战时期,东堡村挖防空洞,石碑一度用以覆盖防空洞洞口。土改时,村民分房分地,石碑一直埋在地下,直到近些年邻居家盖房取土时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权家无偿捐出石碑
村民挖出这通老碑后,陈仓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闻讯找到权家人,说宝鸡会展中心那条路以后要建仿古街,权义路碑立在那里比较好,可以让市民知道权家巷的由来。
清末权家兴旺发达的时候,高店镇一条街和权家巷一条街,都是他们的铺面。现今权家在东堡村、权家巷和高店镇都有人居住。权家后人们商议,虽然这通石碑是先祖的,但是捐给国家更有意义。于是,大家推举权东仁代表家族捐了碑。因为是无偿捐碑,区博物馆还给权东仁颁发了荣誉证书,并表示,这通石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