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用毕生精力致力于纺织事业
——访长岭电气有突出贡献专家李友仁

    李友仁在撰写论文

  本报记者邓亚金
  63年前的1955年,21岁的李友仁从天津大学毕业。走出象牙之塔,怀揣梦想的他被分配到了国营长岭机器厂(当时厂址在北京)。得知这个消息,李友仁的内心是骄傲的,因为国营长岭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之一。报到不久,李友仁被派往南京进行培训,由于他的突出表现,南京有意将他留下,此时正值国营长岭机器厂西迁宝鸡。李友仁毫不犹豫地说:“我报名来长岭就是响应国家号召,长岭是国家重点工程,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就这样,1957年初,李友仁跨越一千多公里来到宝鸡,在长岭投身到军工、纺织科技事业中,他用自己的青春年华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60多年来,他扎根长岭,致力于军工科研和纺织电子仪器的“中国制造”,成为行业公认的知名专家。
有“亮剑”精神 才能打硬仗
  1957年,李友仁来到宝鸡后,从事的是军工电子产品的研制工作。李友仁说:“那时科研条件很差,技术支撑手段也跟不上,从最早参与1号仿制产品到从事3号产品技术过关,都非常艰难。我们大家全凭刻苦钻研、永不放弃的精神,才过了一道道坎。记得在3号产品仿制中一个小小的脉冲变压器,在热处理工艺上比较困难,为此,产品组技术攻关,尝试用锰锌铁氧体材料替代当时国家不生产的坡莫合金材料,其间费尽周折、历经艰辛,终于取得了成功,实现了该产品技术过关。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作为军工人,李友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把军工科研生产摆在首要位置,靠着一股“亮剑”精神,打赢了一场场硬仗。
  “在研制27号产品时,正值动乱年代,我们顶着压力,相当艰难。拨乱反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9年末的一天,当接到部队通知我们厂要去北京领奖时,大家才知道27号产品获得了首届国家军工产品质量金质奖。”李友仁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时光时激动地说,“27号产品为部队立了功,意义重大,当时轰动了全厂——这项科技创新获得的殊荣,激励着我们长岭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才取得了之后一项又一项科研创新成果,支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呕心沥血纺织科技事业的“领头雁”
  改革开放以来,长岭走保军转民的道路,开始涉足纺织机电产品领域。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纺织品出口是亚洲四小龙的四倍,但到了80年代,成了人家的四分之一。陕西有西北国棉一、二、十二厂等纺织厂18家,进口一台条干均匀度测试仪几十万美元。纺织工业部专家向长岭厂发出呼吁:“纺织工业急需的条干仪是项国际高科技水平的仪器,你们有条件搞成功,影响会非常大……”
  长岭人深知,纺电产品与我们的军工产品在设计上有相似之处,是长岭的优势,完全符合把军工技术向民用产品转移的方针。
  1984年以后,李友仁由总工程师转任长岭副厂长,主管纺织电子产品的研制工作,同时受纺织工业部委托,开始与世界一流公司合作,搞生产技术引进和条干仪国产化工作。在李友仁的支持和参与下,产品组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思路,经过艰苦奋斗,1987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国产化条干仪,属纺织部高科技产品——YG131条干均匀度测试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到后来,条干仪系列产品占据了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出口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打破了国际垄断,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长岭相关负责人表示,纺织机电系列产品的成功开发,为长岭后来保军转民、股份制改造奠定了基础。
  退休后,李友仁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他依然心系长岭纺织机电产业发展,进行新技术推广运用。这些年,他先后走访了30多个纺织厂家和用户,组织讲课40多次,现场解决问题,出版了《电容条干仪在纱线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撰写了10多篇学术论文,推动了我国纺织科技事业进步与发展。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