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在沼气发电机组安装现场进行指导。 白杨
从一名普通工人变成一位工业、农业领域的“魔术师”,宝鸡超达高技术研究所所长陈斌喜欢不断探索,并且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
多年来,陈斌和他的超达研究所在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制造及工业自动化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荣获国家专利和实用技术成果150余项,先后多次跻身原农业部等部委联合命名的“中国百名科技大王”“中国百名科技专家”行列。
勤奋好学变成厂里的创新达人
1978年,身为知青的陈斌被陕西机床厂招工进厂,成了机加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陈斌负责把凹凸不平的大型工件用龙门刨进行粗、精刨削加工,机器一打开,满车间的刨尘飞扬,噪声大得说话都要靠喊,一干起活来就要十几个小时。待在这样的环境里,陈斌并没有觉得枯燥乏味,工作干得非常认真,经常给老师傅帮忙干活,学技术。空闲时间,他就看专业书,平时他最爱去的就是单位的资料室,畅游书海中,慢慢地,他对科技越来越感兴趣,学会了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等。工作的第二年,陈斌在厂里举行的龙门刨技术比武中夺得第一名,被评为技术革新能手。经过琢磨,陈斌对一些加工工具做了改良,提高了工作效率。
之后,他又独立研究发明了多项科研成果,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被厂里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因此,厂里将他调入高效磨床研究所工作,先后从事技术攻关、技术管理等工作。在这期间,他参与了多项新产品的调制工作,也开发出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在实践之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为之后的发明创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勤奋好学,又善于钻研。1992年,陈斌从陕西机床厂高效磨床研究所调入原市科委技术市场,他带3名同伴组建了宝鸡超达高技术研究所。起初,他们为了解决汽车驾驶座夏天灼热的问题,发明了“保健凉垫”。陈斌和同伴顶着烈日,骑着自行车,向各个企业展示推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渭滨区高家镇一家企业试用后觉得产品很好,以6万元买走技术,这让他们有了第一桶金。
此后,他还研发出“遥控窗帘机”“组合式烹调中心”等20余项科研成果,给许多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了技术,使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这让他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为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发展循环经济围绕“农”字搞发明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我市提出了建设畜牧强市的发展战略。陈斌立即转变发展思路,开始将发明的重点向农牧业倾斜。他办了一家养牛场,引进繁殖了400头意大利皮埃蒙特肉牛,他认为搞好农业就是要延长产业链,同时还要环保节能。
陈斌说,在进行发明创造的时候,内心总是想着要造福大家。为了解决养牛场环境差、清理牛粪麻烦的问题,他苦思冥想,寻求突破之道。当看到各个国家都很重视温室效应后,陈斌想到了利用沼气池解决问题,但传统的砖混水泥沼气池有很多弊端,许多因工序复杂、建设速度慢、不耐严寒等因素使用两三年就损毁报废了,浪费特别大。于是,他翻阅资料,经过不断试验和改进,终于发明了造价低、寿命长且节能减排效果好的清洁能源反应器——新型耐腐沼气罐。当工人们依照方案在农户家建成了这种沼气罐后,竟发现它不产生沼气,问题出在哪里了?为了找到症结,陈斌就自己下去查看。当时他体重193斤,下去还面临氨气浓度大的危险,可他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钻进管道查看后才发现,工人在修建时少了一道工序,导致管道密封不严而产生不了沼气,经过重新修建,问题得以解决。所里同事劝他别干这事了,活又脏又不好干,可他却打定主意,要为农业蹚出一条环保之路。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为300多户农户修建、安装了沼气罐,解决了农村养殖的环境污染问题。这项发明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在沼气利用上,陈斌还有沼气炉、沼气灯、沼气热水器等一系列发明,使农村群众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洁净;同时,他还用沼渣制作成有机肥、沼液制作成叶面肥,给农田施肥,真是把沼气用得“一点不剩”。当问到为什么对探索创新这么有动力时,陈斌说,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会一直催促自己不断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