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正谊(前排右)与妻子儿孙的合影 蒲克民讲述舅舅阎正谊的革命历程 南京保卫战(资料图) 淞沪会战(资料图) 革命战争年代,有人在前线赴汤蹈火,有人在后方竭忠尽智,无论前线还是后方,他们都以自己的生命,奏响了一支支波澜壮阔的英雄赞歌。抗日战争期间,宝鸡陇县的阎正谊,曾在前线抵御敌寇,也曾在后方修筑工事。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军事专家,受到首任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的嘉奖,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日前,阎正谊的外甥、陇县退休中医蒲克民,向记者讲述了阎正谊的革命历程。从乡村老师到军校教官
阎正谊1905年出生于陇州枣林寨(今陇县峪头村)的一个大户人家,祖父、父亲都是秀才,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从小教他读书写字,后来又送他去陇县第二高等小学,学习国文、外语、数学、自然、地理、历史、美术、体育。在这里,阎正谊受到较为系统的现代化教育,不仅培养了文化和科学素养,更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他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阎正谊念完高等小学,又考入陇县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作为陇县第一批正规培养的教师,被先后分配到洞子小学和史家湾小学任教。在那个年代,乡村老师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职业,但对不甘平庸的阎正谊而言,还是显得太过清闲。不过,这也给了他观察世态、感受民情的机会,彼时正值军阀割据,繁重的苛捐杂税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困苦不堪。阎正谊这样稍微殷实的人家,也躲不过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横征暴敛,他曾多次看到,父亲被兵丁拴在马尾上逼着要钱。
更让他愤慨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上中国,中华民族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任人宰割,阎正谊暗下决心,要走出去干一番事业,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乡亲、对得起民族。
1930年,阎正谊经人介绍推荐,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设立在汉中勉县的学兵营,开始学习军事理论、接受军事训练。凭借扎实的功底,加上认真的态度和刻苦的精神,阎正谊的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进步很快,每次考试都在营中名列前茅,因此受到营长器重,先后被任命为营部司书和营部书记长。
尽管在学兵营出类拔萃,但阎正谊明白,这只是他实现理想的第一步,要真正提高军事才能、掌握作战本领,就要向更高级的单位迈进。1931年,阎正谊进入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经过近半年的学习和训练,顺利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的正式学员。不久,阎正谊又被调至陆军工兵学校,学习桥梁架设、碉堡修筑、涵洞建造和电器操作等工兵课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阎正谊深刻认识到,面对日寇疯狂侵略,只有军队强,才能国家强、民族强,他坚定了做一名军事专家的信念,每天从早到晚勤学苦练从不怠慢。毕业后,阎正谊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出任工兵学校主教官,由于所带班级学员技能考核名列前茅,他先后被提为少尉连副、中尉连副、上尉连副。工兵学校第五期开学时,经被称为“民国工兵之父”的校长林柏森推荐,阎正谊进入高级军官训练班继续深造。
从保卫上海到守护重庆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这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我军先后投入80余万兵力,抵御日军进攻百日之久,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战役打响后,阎正谊奉命前往上海,率工兵连驻守嘉定。黎明时分,日军战机飞临嘉定上空,日军战舰同时炮轰我军阵地,阎正谊带领工兵连奋起反击,一时间,火光染红了天空,炮声震颤了大地。尽管全连将士英勇无畏,但终因寡不敌众,随大部队撤退至苏州唯亭。
上海失守,南京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之下,阎正谊随即赶往南京,参与南京的守卫。林柏森交给阎正谊一个爆破连,要求他赶在日军抵达南京前,炸毁所有桥梁,以切断日军的进攻路线。正当阎正谊带领全连将士备战之际,上级又命令他随军撤退,将爆破任务交给其他人负责。然而,由于机制错乱、组织不力,爆破连陷入混乱,未能达成既定目标。1937年12月1日,日军兵分三路进攻南京,我军拼死抵抗、伤亡惨重;12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奉蒋介石之命撤离守军;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城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杀害战俘和平民超过30万人。
南京保卫战的失利让阎正谊意识到,现有的防御工事难以承受日军的攻击,只有改进防御工事,才能形成有效抵抗、减少我军伤亡,于是,他开始着手新式防御工事的设计和建造。
1941年,阎正谊奉命前往河南洛阳,配合第一战区修筑防御工事,接受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的指挥。就在此时,转变侵华政策的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向山西南部的中条山集结军队,准备消灭据守在这片战略要地的国民党中央军。中条山战役即将打响,卫立煌责令阎正谊设计建造战斗堡垒。接到任务后,阎正谊立刻带领所部的三名连长实地勘察,设计出一种可以活动碉堡——母子堡,经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研究确定,在中条山战场上进行大规模建造。中条山战役中,这种母子堡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役结束后,阎正谊受到卫立煌嘉奖,并在洛阳的军官训练团上授课一周,详细讲解母子堡的设计思路和建造方法,使这种有效的防御工事得以更好地推广。
1943年,阎正谊随所属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六军第一百九十六师调往重庆,先后任师部工兵科教官、军部工兵营营长,带领部队修筑永久防空工事。阎正谊克服重重困难,在短时间内修筑起一座座水泥防空洞。这些坚固的防空洞抵御了日军战机的轰炸,守护了成千上万重庆群众的安全。宋庆龄、宋美龄曾多次到防空洞看望群众,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何应钦也曾前往沙坪坝防空洞,视察由阎正谊设计的防空工事。
从爱国军人到军事专家
抗战胜利后,阎正谊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工程司参谋,代行司长职务,授上校衔,领少将薪。虽然身居高位,但阎正谊却非常反感蒋介石的独裁和专制。就在此时,阎正谊遇到了黄埔军校时的同学阎伟华,时为工程司的一名科长。虽然属上下级关系,但两人既是老同学,又是旧相识,无论同事关系还是私人关系都非常要好。
后来,阎正谊渐渐发现,阎伟华在行动上总有些异常和诡秘,似乎有着不一般的身份和背景,但鉴于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两人的亲密关系,阎正谊对此并未深究。一次,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戴笠来到国民政府国防部,召开国民政府国防部司以上干部会议,在会上,戴笠讲到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屡屡失利,怀疑军队高层有共产党潜伏的谍报人员,并表示要在国民政府国防部清查共产党嫌疑分子。当天下午,阎正谊留下阎伟华,悄悄向他透露了戴笠的计划。阎伟华当即面露紧张神色,向阎正谊申明他不是潜伏的共产党员。阎正谊表示相信阎伟华,但提醒他不要大意,以免被人抓住把柄。阎伟华心领神会,在此后的工作中,时时处处谨小慎微,而阎正谊也心照不宣地对其进行暗中保护。
随着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位于南京的国民政府国防部准备迁往台湾,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的阎锡山,要求师以上的军官都要去台湾。阎正谊也在撤台军官之列,但他早已对内战深感厌倦,加之亲历国民党的黑暗和腐朽,遂坚决不去做撤台登记,并帮助阎伟华拿到国民政府国防部的机密文件和地图,为解放军渡过长江和占领南京创造了条件。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两天后,解放军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对全中国的统治宣告终结。南京解放后,阎正谊结束了两个多月躲藏,开始走出家门做一点小生意。1949年9月,他在南京鼓楼下看到解放军的布告,要求国民党军官前往警备司令部报到,如不主动去,被揭发或清查出来,将受到严肃处理。
这让阎正谊陷入矛盾,不知该如何是好,正当左右为难时,他碰到了身着解放军军装的阎伟华,阎伟华问他为什么没有去台湾,他借口说家属不愿意。阎伟华看出了阎正谊的顾虑,便劝说他放下心理包袱,尽快参加学习、转变思想,以免因耽误时机而后悔。听了阎伟华的话,阎正谊毅然前往南京市警备司令部,学习共产党的政策,树立了为新中国作贡献的新志向。
不久后,经南京市公安局介绍,阎正谊进入南京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担任渡河架桥系的教官。当时的教材大都来自苏联和日本,没有符合中国实际的工程技术教材,阎正谊根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编写了《舟桥架设》《筑城》等教材,共荣立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两次,并受到新中国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签署的嘉奖令,荣获国防部授予的“光荣甲级一等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