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市区广元路有位“卖菜小哥”根据顾客消费数据定位菜品,三年营业额超200万元——
小店用上大数据卖菜做成大生意
    朱潘涛销售蔬菜时和顾客交流

    本报讯通过顾客买菜的数据分析,了解顾客的购买习惯,继而分析社区居民的消费特点——尽管都说卖菜是一门风险大利润小的生意,但在我市广元路南社区,一位“卖菜小哥”却把卖菜当作经济管理的实践,以专业和质量赢得市场。小店经营短短三年,营业额就超过200万元。
  “大姐,您是什么职业?从购买记录看,今年您在我的店里买了23次菜,消费760元,西红柿是必买菜,其次是菌类。我想了解职业对蔬菜选择的影响。”11月13日下午,家住广元路南社区的吕女士照常到小区楼下的蔬菜超市买菜,正好店里顾客不多,老板便和她攀谈起来,并表示,在店里一年消费满1000元,年底将给吕女士送一份“大礼”。一番聊天下来,吕女士竖起大拇指说:“像你这么用心,不愁生意做不好!”
  这位颇具经济学头脑的店老板叫朱潘涛,今年29岁。三年前,开始创业的他在广元路南社区开了一个蔬菜超市,刚开始,周围同行的冲击、居民消费习惯的培养,导致每天都有一半蔬菜坏掉,毫无经商经验的小朱第一次面临经营危机。后来,他琢磨出一个促销办法。当年鸡蛋滞销,价格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7.6元一公斤,小朱和蛋鸡养殖企业联系,自己提供场地,请厂家到店里以最低价销售鸡蛋,自己一分钱不赚,全部让利顾客。促销广告一推出,每天排队买鸡蛋的人络绎不绝,每天销售鸡蛋超过1000公斤。“三赢”的促销模式使社区居民一下子对小朱的蔬菜超市有了好感,渐渐有了固定的客源。
  客源稳定以后,爱思考的小朱又采取了一系列不一样的经营手段。首先是主打差异化。在小朱的店里,山东的紫薯,广西的荔浦芋头,带着清香的新鲜银耳等,各地应季蔬菜应有尽有,经常能给周围的居民带来餐桌上的惊喜。有些居民不懂这些“新奇特”蔬菜的做法,小朱还会把自己手机里保存的菜谱和成品展示给居民,“既卖了菜,还教会居民做菜,多好!”小朱自豪地说。
  小朱卖菜,第二是严把质量关。在小朱蔬菜超市的门上,醒目地张贴着七种蔬菜的抽样检验合格单。小朱说,来店里买菜的都是社区居民,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质量一定要保证,把抽检合格单贴在大门上,大家一看心里就有了底。为了进购新鲜的蔬菜,每天晚上8点关门后,他都要去蔬菜批发市场第一批挑选蔬菜,等他把挑拣的菜拉回来整理上架,常常都到晚上12点了。
  今年,受电子商务的影响,蔬菜零售一度陷入低谷,对此,小朱开始进行顾客情况分析。他通过销售平台对每天顾客的增长量、购买力、销售量、销售高峰期等进行综合分析,充分挖掘顾客潜力,以便及时调整菜品及高峰期应对办法,对老顾客还会定期推出优惠措施。同时,他还针对上班族、家庭主妇、老年人等不同人群,推荐购买不同的菜品,“比如家庭主妇,我就会推荐制作香芋排骨煲、冰糖银耳羹所需的新菜品,她们也乐于接受。”小朱说。
  在小朱的用心经营下,蔬菜超市的生意越来越好,他也因为经营这间小店,娶到了媳妇,有了一个胖儿子,日子越过越舒心。“接下来,我还想尝试开通网上订菜、上门取菜等服务,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后争取把蔬菜超市开成连锁店!”他自信地说。本报记者郑晔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