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本期发布:
汽车站承载着无数人的憧憬和念想
■本报记者韩正强
    上世纪80年代的长途汽车(宝运集团供图)

    建于1970年的宝鸡汽车站刘俊成摄

    上世纪80年代的汽车站发车位(宝运集团供图)

    2016年拍摄的位于经二路上的宝鸡汽车站刘俊成摄

  汽笛声声,梦想在车轮的转动下愈飞愈高;人潮涌动,故乡在年味的气息里渐行渐近。远方与近处,他乡与故乡,一张小小的车票承载着无数人的憧憬和念想。
  汽车站,是心和脚步放飞的起航点。那些背着的大包或小包,那些“颠簸”和“摇晃”的故事,那种渴望眺见外面世界的眼神,许多已成为久远的故事,但好些又在不停地上演…… 
  寻找风雪中山路上爬行的班车
  初冬时节,从市区华通十字向东约走几百米,中山东路路南有一个“红旗旅社”。最早的宝鸡汽车站,曾在旅社附近。
  “我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967年,那年我只有14岁。当时的汽车站还叫搬运站。”此次寻找的第一位受访者、我市知名摄影家陈小平说。
  那年腊月年根,陈小平从太白县到咸阳长武县外婆家过年。父母都在上班,他一人挤上了开往宝鸡市区的班车。其实就是一辆“嘎斯”卡车,前面的驾驶室坐着司机和售票员,乘客则挤在后面的大车厢里。那天下着雪,班车车轮上缠着铁链子在雪中慢慢地开着。寒风凌厉,从帆布车篷的缝隙往里灌,冻得人发抖。摇晃了三个多小时,车才开进宝鸡汽车站。站非常小,院里停了几辆车,有两间旧房是卖票和候车的地方。出站后,陈小平在不远处的“三好食堂”吃了碗馄饨,人才暖和起来。过完年后,陈小平返回宝鸡,在汽车站买了票后又坐上了那辆“嘎斯”,经过三个多小时颠簸回到了太白。
  从那以后,陈小平无论外出上学,还是在县上及市上工作,无数次走进走出宝鸡汽车站,但忘不了的还是那年风雪中行驶的班车。
  遇见日益靓丽的汽车站和客车
  记者寻找的第二位受访者叫崔保民,今年79岁,他从学校一毕业就“遇见”宝鸡汽车站,直到退休。
  崔保民回忆,宝鸡汽车站1936年就有了,有一段时间归汉中运输公司管。1956年6月,“汉运司”将车站移交给宝鸡市一运司。他是1958年5月从西安分到宝鸡一运司车队的。那时,客车、货车和公交车在一起,跑长途主要是卡车,当时只有宝鸡到千阳、陇县、平凉、凤翔、太白五条线路。汽车站设在中山东路,大概一亩地大,十分简陋。发车主要集中在每天早晨,由于当时路况不好,一小时才跑十几公里,所以一天到县上也就两趟车。1970年,新宝鸡汽车站在经二路西段建成投运,新站在当时很漂亮,主站楼有四层,一层为售票厅和候车室,二层是车站及车队办公室,三、四层为司机的宿舍。班车也换成“解放”客车,能坐20多人。那时的汽车制造水平不行,发动车要用手摇,一大早司机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用热水浇发动机,然后用长摇把摇车。走在路上,车坏是常事。
  崔保民说,现在的汽车站是2006年在原址上新修的,占地面积一样,但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新站,电脑、网上售票十分方便,客车有软椅、电视,还有无线网。汽车站每天发送班次766班、客流量1万人次,每天总里程6.3万公里,跟过去比真是天壤之别。
  结缘开向城市的漫漫长途车
  走出汽车站,面对满眼的繁华,渴望成为城里人,是过去许多农村乘客的心愿。
  第三位受访者叫吴深海,今年60岁,从1985年第一次坐班车来宝鸡,到2013年在市区买房,他用28年实现了成为城里人的梦想。
  1985年秋季的一天,吴深海坐上扶风开往宝鸡的长途车进了城,望着整洁的街道和路边的大楼,做个城里人的想法不由自主地冒了出来。为此,他摆过夜市摊点,骑着三轮车收过破烂,坐着长途车去平凉贩过羊、倒过煤。有一次班车出事,吴深海的两条腿被摔断,住了七次医院做了四回手术。腿刚恢复一些,他就拄着拐杖坐着班车到处跑生意。2012年,他在市区联盟路开了个扶风羊肉泡馍店才稳定下来。通过多年的积攒,他于2013年在市区买了房,实现了他的“城里人”梦想。现在他已有两辆车,但还时不时乘坐班车,因为在城乡之间往来的班车上,有着他为梦想拼搏的点滴记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