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本期发布:
流传在西府的竞存精神
张琼





  “生活,生活,居住在破庙,饮食在露天,身穿着破烂的绿军衣。但是,我们的学习,有趣味,有意义,有生气。艰难困苦,狂风暴雨,我们是绝不恐惧,我们是绝不恐惧。嘿!努力,努力,我们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学习,嘿!一切,一切,一切以抗战为前提,一切以学校的利益为第一……”
  10月30日,凤翔县竞存中学校园里,两千多名学生唱起激昂的《竞存中学校歌》,这首校歌在凤翔传唱了八十年,激励着一批批青年学子成才。在和平年代,为何一所中学至今传唱着与抗战有关的校歌?竞存中学和小学校徽上为何有“东北竞存”四个字?校史馆里为何塑有教育家车向忱的头像?近日,记者前往凤翔县太白巷的竞存中学和城关镇纸坊村的竞存小学,倾听八十年前那段红色往事。
  炮火中建校数百东北流亡学生迁往纸坊村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东北,许多东北少年儿童随东北军流亡西安,孩子们面临着无家可归、无学可上、无书可读的境况。1935年夏,教育家车向忱应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的邀请,赴西安开展流亡儿童教育工作。
  当年夏,车向忱用身上仅有的两元钱,在西安创办了东北竞存小学。学生免费就学,从三十人发展到三百多人,车向忱在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之外,还为家乡沦陷的学生宣讲抗日救亡的道理。“‘竞存’二字,就是以坚决的斗争求得民族生存的意思。校徽也取自以长白山和黑龙江为象征的‘白山黑水’图案。这所学校从创办之初,就以战斗的姿态出现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竞存中学校长王建强说。
  次年12月9日,车向忱带领竞存小学200多名师生,高举象征“白山黑水”的校旗,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大会,遭到国民党警察开枪镇压,几名学生负伤,车向忱冒险前往张学良公馆,要求严惩凶手。三天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正如竞存中学校史馆资料所记:学生运动是“西安事变”的“催化剂”。
  此后不久,周恩来与车向忱见面,周恩来详细询问了东北流亡儿童的情况,十分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竞存中学副校长杨宏亮介绍:“中国共产党在‘竞存’最困难的时期提供了很大援助,敬爱的周总理曾为学校捐款5000元,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每月秘密资助学校300元,并派出许多共产党员以教员、工友身份进入学校,支持学校办学。”著名音乐家、共产党员张寒晖就在这所学校里任教,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了东北人流亡的惨状,创作出抗日歌曲《松花江上》。一时间,东北流亡儿童、士兵、老人,人人眼含热泪高唱《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1937年秋季,一天夜晚,国民党特务突然包围了学校,将车向忱等5位学校负责人逮捕,将其关押、刑讯一个多月,5人在多方营救下才出狱。出狱后,车向忱在中共党组织支持下,增设了初中部和高中部,学生达700多名。车向忱邀请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来校讲授游击战术课,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和演习,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然而,时局动荡,1938年冬天,日军轰炸西安,危急关头,省教育厅通知各学校向外地疏散。这年底,竞存学校西迁,迁至相对安宁的凤翔县纸坊村落脚,中学部设在皇庙、小学部设在火神庙,自此,竞存学校在凤翔扎根、成长长达七年时间。
  困境中自立师生在大树下上课小河里饮水
  “居住在破庙,饮食在露天,大树下讲课,小河里饮水。”这句流传在纸坊村的俗语,说的正是东北竞存学校在纸坊村办学的往事。时至今日,竞存小学和竞存中学虽然校舍发生了变化,但校训没有变——“创造、团结、耐苦、奋斗”。
  “创造、团结、耐苦、奋斗”的校训是有由来的,“当时办学条件很艰苦,师生吃饭、上课都在露天,学生免费就学,老师的月薪也只有十元。除过募捐经费外,师生们开荒种地,养牛喂猪,种菜造纸。”王建强介绍,缺少经费,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做毛刷、糊信封挣钱;没有校舍,大家拉石和泥动手盖房子;没有纸张,师生合力发明创造“寒晖纸”……为鼓励师生自力更生,1939年3月,车向忱为竞存学校题写了“创造、团结、耐苦、奋斗”的八字校训,张寒晖、聂树藩等创作了中学和小学校歌,其内容无一不彰显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时,为了解决校舍问题,车向忱带领师生自己动手,从拉石、和泥,到锯木、托坯,再到打夯、架梁,劳动场面格外火热,不久,25间新瓦房盖成了。校舍落成典礼上,车向忱欣然写下“众志斋”三个大字。
  “寒晖纸”也颇有名气,当时,学校师生读书写字缺少纸张,时任教务主任的张寒晖将目光放在了当地造纸术上。纸坊村是西府有名的造纸村,宋朝就开有纸坊,明清造纸作坊数量增多,有“纸乡”美誉。当时纸坊村传统造纸原料为旧麻鞋、烂绳头,造纸成本较大,张寒晖和群众交流后,研制出以麦草为原料的黄色宽幅纸,这种纸优点明显,用钢笔、毛笔写字不洇,经济效益也高,被取名为“寒晖纸”。很快,村里乡亲和竞存师生动手造纸,张寒晖创作出了轻快解乏的《纸工歌》,然后教给大伙唱:“清晨起来把麻剁哟,莲花儿落哟,一剁剁到那大晌午……为啥抢占我东三省哟,莲花儿落哟,炮打卢沟害中国……”随着《纸工歌》响起,竞存师生的笔记本、教案用纸不仅宽裕了,而且有了黄、灰、绿等多种色彩。
  此外,化学老师指导学生自制墨水、粉笔、油墨等用品;孩子们用木刻版印刷作业本封面、日历;竞存师生在北山开垦荒地一百多亩,可惜被胡宗南的军官训练团侵占……如此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竞存师生打动了纸坊村群众,纸坊村将本村3处义坟和15亩荒地提供给学校,让师生们可以种粮种菜。村上岳焕老人把自家的造纸设备、一亩空院落、12间房无偿提供给竞存学校使用。
  鱼水情深,车向忱得知当地许多儿童、青少年失学,家长希望子女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车向忱在春季招收插班生入学,一律免交学费。1939年春,仅纸坊村就有30多名适龄孩子在竞存学校就读。虽然竞存学校办学条件艰苦,但教育成绩优异,每次凤翔县组织学校统考,竞存学校学生成绩都名列前茅。西安、渭南甚至甘肃、宁夏等地学生都慕名前来报考,国民党将军卫立煌还把自己侄子送来竞存学校读书。
  1939年,《抗战》记者张学在报道中写道:“走到学校的西边,路旁是菜圃,青菜一片碧绿,鲜嫩可爱。走进校门,见满院鸡鸭呱呱乱跑,很有农家的风味。再前走几步,越过一处墙角,见师生200余人,男女均着粗布衣,同聚院子里棚下,正吃午饭。很像一个大家庭,父子兄弟姊妹团圆聚在一堂一样……”
  学习中抗日
  救亡图存被称为“国统区的‘抗大’”
  无论是在西安,还是在凤翔,竞存学校师生都在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抗日。在纸坊村七年时间,师生们深入西府农村、走上街头,用唱歌、演讲、话剧、漫画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民族危难的大情大义。丰富的抗日活动,使竞存学校被当时人称为“中国教育界的一盏明灯”“国统区的‘抗大’”。
  1939年9月18日,凤翔各界纪念“九一八”及讨汪运动大会上,竞存中学话剧正在上演,“救亡三部曲”的沉痛歌声被孩子们吟唱着:“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紧接着,表演了日寇在东北蹂躏屠杀百姓的惨状,此情此景击打着每一个观众的心,一位东北老太太盯着舞台,潸然泪下。
  到纸坊村的第一个大年初一清晨,车向忱带领学校老师给纸坊村的群众拜年、唱歌、演戏。张寒晖召集村里儿童,教孩子们唱《骂汪精卫》和《三劝》等抗日儿歌,这些儿歌在周边农村流传甚广。
  杨宏亮在整理竞存中学历史资料时发现:“当年教学中,抗日爱国知识教育是重点,也是亮点。小学揭露日寇的‘三光’政策、日军的奴化教育,中学讲抗日时政知识,还开设有军训课和战地救护、枪支训练等课程。艺术类课更是从抗战实际需要出发,教学生抗战歌曲、制作美术版面、编排话剧等。”
  课余时间,竞存师生在凤翔、岐山周边众多村庄奔走宣传抗日,抗日歌曲如《松花江上》《长期抗战》《去当兵》《老百姓抗日歌》等被广为传唱,竞存话剧《老百姓是抗战的》《大刀王五》《正路》《放下你的鞭子》等频频上演,吸引了许多西府群众围观。当时的报纸《抗战》这样评价:“竞中同学站在收复东北的岗位上,使着这种精锐的武器,真可动员群众的抗战精神,统一群众的杀敌意志,使大家都向共同的一个目标进攻!把日寇赶出白山黑水去!”
  十年间,竞存学校为党和中国革命培养了5000多名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些学生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卓越贡献。车向忱曾动容地说:“每当我看到有这么多的竞存学生在革命阵营的工作岗位上给人民服务,那我就觉得有无上的愉悦和兴奋!”
  抗战胜利后,竞存学校因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挤压,被迫停办。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恢复竞存中学校名,竞存中学在凤翔县太白巷恢复重建,竞存小学仍在纸坊村竞存学校旧址继续开办。竞存中学九年级学生谢锦祎说:“我入学时跟随老师学习了校史,才知道我读的学校有这么光辉的历史,很厉害!每当唱起校歌,我都能感受到先辈救亡图存、爱国爱校、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学习条件好了,我更应该好好学习。”
  如今,在竞存小学,一棵郁郁葱葱的龙爪槐立在校园里,竞存小学校长程思旭说:“这棵龙爪槐是车向忱校长当年来到纸坊村后,亲手种植的,至今已经八十年,师生都很爱护它。”此外,竞存小学和中学的校歌、校徽、校训皆不变,以此铭记一段热血澎湃的红色历史,传承一种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竞存精神。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