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浸历史文韵书西府墨香
——第四届一带一路青年散文大赛宝鸡采风活动侧记

    创作推进会现场

    采风团成员在炎帝陵参观

    采风团成员在张载祠聆听解说

    在炎帝陵留下大合影

  本报记者麻雪
  应该怎样欢迎你们?这样一群以文学的名义再聚首、再出发的文朋诗友!
  听,一代关学大儒张载,正吟咏着“四为句”告诉你们,宝鸡,这片沃土,有多么丰厚的文化,正待你们来探究……
  看,人文始祖炎帝,正手持粟谷告诉你们,古陈仓,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多么久远的历史,正待你们来寻根……
  来吧,请用你们有着温度的笔,描摹西府大地最富有温情的悠久文化,让文字酝酿成醇厚的美酒,香飘华夏大地……
  10月29日至30日,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陕西禧福祥品牌运营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四届一带一路“禧福祥6年西凤杯”青年散文大赛作家宝鸡采风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全省以及宝鸡本土的50余位评论家、作家,齐聚这片周原厚土,浸润历史的文韵,以期书写出西府的文化墨香。
  沐大儒遗风谒华夏始祖
  10月29日上午,采风团一行先来到西凤酒厂,在这里品读唐代诗人裴行俭的《赞西凤酒》,“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诗歌的文韵之香,与扑鼻而来的酒香,陶醉了这一采风之旅的启程之路。
  随后,大家来到位于眉县横渠镇的张载祠,感受一代大儒的风范。
  张载,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创立横渠书院。元代开始,在横渠书院旧址上,建起张载祠。
  历经风霜的书院、祠堂,还飘散着历史的滚滚车轮扬起的尘埃,这尘埃里,散溢出文脉的醇厚幽香。最为吸引大家的是,祠堂中几棵千年左右的古柏,其中有一棵,是张载亲手种植的。
  正是晴朗明媚的天气,太阳温暖又富有温情,仰望这些古柏,它们挺立在逆光里,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然而,就是因为这样的逆光、这样的仰视、这样的曚昽,才更让大家看出了,它们藏在虬曲苍劲、布满褶皱背后的历史沧桑与人文情韵。它们,仿佛就是千年屹立不倒的一代大儒,在它们的万千风姿里,大家感悟的是思想文化的绵延不绝。
  采风的第二天,大家来到位于宝鸡常羊山的炎帝陵。在五千多年前,华夏人文初祖炎帝就出生在这里,育粟谷、制耒耜,尝百草、研医药,设日市、创贸易;如今,这里依然流传着许多始祖炎帝的功绩和人文历史痕迹。
  听闻作家采风团过来,炎帝陵管委会主任潘晓宇为大家仔细讲解。作家们在此举行了祭祀炎帝仪式,又在一幅幅壁画、一通通石碑、一棵棵古树中,追寻华夏文明的源头,感受宝鸡作为全球华人老家的魅力。
  尤其是在“华夏归根堂”,大家流连忘返,反复触摸“家文化”带给人的心灵安妥之感。华夏归根堂,是炎帝陵景区于2015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区域,设立了以传统文化为主,家谱、家训、姓氏祠堂为辅的60多个展厅,参观者可以在这里直观了解各个姓氏的传承、演变。
  长长的姓氏墙、各个姓氏祠堂前,留下采风团成员们定格了的身影。这不仅是一张张照片,更应该是作为中国人、陕西人,对我们悠久的文化历史,定格了的无限崇仰……
  来自西安的作家白雪感慨道:“我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来祭奠华夏始祖炎帝。最让我震撼的是他为人类作出的八大贡献。这种精神,经久不衰,在今天,依然值得新时代的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我作为一个青年作者,应以身作则,把祖先的奉献精神贯穿于字里行间,熏陶下一代。”
  谈创作成绩赞“大关中”气象
  10月30日上午,本次采风活动的“重头戏”——陕西职工散文创作推进会在嘉隆国际酒店召开。推进会由西安晚报联合宝鸡日报和省职工作协、宝鸡市职工作协主办,重点研讨了我市三位散文作家吕向阳、张静、赵洁的作品,彰显了宝鸡散文创作在全省的突出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推进会阵容强大:参会者当中,有五位获得冰心散文奖:周养俊、吕向阳、高亚平、章学锋、李喜林;四位获得柳青文学奖:赵德利、白麟、马召平、李喜林;张静还曾获全国叶圣陶教师文学奖!
  会议由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孙新峰主持,省职工作协主席周养俊为大家介绍了全省职工散文创作情况。
  尤其是在谈到各地职工作协的情况时,周养俊特别说道:“宝鸡市职工作协成立以来,活动不断,而且丰富多彩,在全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到省作协和省职工作协的多次表扬。要感谢宝鸡市职工作协的付出。”
  市职工作协主席白麟也介绍了宝鸡职工散文创作情况。
  随后,西安晚报执行总编程建设以及文化部主任高亚平,宝鸡日报副刊部编辑麻雪,分别介绍了西安晚报以及晚报副刊、宝鸡日报副刊的发展情况。
  此次推进会的高潮部分,在宝鸡文理学院二级教授、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赵德利,对著名报人、散文作家吕向阳的点评中展开。
  赵德利一开始就谈道:“吕向阳是中国文坛散文界冒出来的一个‘怪才’,几年时间他先后出版了《神态度》《老关中》《陕西八大怪》等散文集,向文坛递交了一份关中民间传统技艺的民俗志报告。在动辄数千甚至万字篇幅的作品中,作家不仅描述关中的衣食住行风俗传统,而且解析民俗生活蕴藉的心意化内涵。他对陕西生活文化的深度解读,体现了他对社会转型中日渐消失的民俗生活文化的深情挚爱,对损害乡土品质的不良现象的直面批判,对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执着守望。”
  紧接着,他又以评论家的独到眼光,分析、提取出“吕氏文风”最特别的三点,即:文体上开创民俗志散文体式,立意上是民间风俗传统的解析与重构,修辞上重视简约描摹与哲理透视。
  当下,有不少文学作品描写“乡愁”,这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散文创作题材。但是,吕向阳的“乡愁”,却别具风格。
  赵德利谈道:“这几年文坛上盛产文化散文,一批作家忆写故乡往事,合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题,一时间乡愁情绪漫天飘荡。简单地用文化散文和转型社会中的乡愁,来概括转型社会生活世相,难以深刻感悟民族文化传统,进而领略作者蕴藉丰厚的人文意蕴。吕向阳面对日渐消失的祠堂、油坊、磨坊等日常生活事象,以其切身的生活经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敏感和学者的探索精神,关注思索家乡生活嬗变,抒发自我文化念想。忆写乡愁,进而批判社会残障,最终落脚到民族传统文化重建。这是他在近几年散文集中逐渐明晰的创作态度和审美理想。”
  陕西省散文学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文学博士刘宁则以“最是秦音动人心”为主题,谈了她作为一位女性评论家,对吕向阳散文的细腻感受。
  刘宁说道:“吕向阳的散文构建了一个全景式的传统农耕文明、乡村生活图景。作者能够抽取农耕文明的具象,涝池、窑洞,铁匠、木匠,还有做泥老虎的民间艺人等,使乡村生活复活,这种记忆不仅有重构往昔的历史功能,也有极大的审美价值。作者还惟妙惟肖地画出了关中人物谱,烛照出关中人的灵魂。”
最后她总结说,慷慨激昂是秦音,吕向阳写出的是有知识、有生活、有思想、有情怀的大关中散文。  
  吕向阳也谈道,西安晚报对陕西散文创作的影响很大,这次在宝鸡举办采风活动,是“晚报搭台,宝鸡唱戏”,这种情怀源自他们的大关中的文化情缘;随后,又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创作感受,很幽默、贴切地比喻道:“我在写这些文章时,并没有想着能写成什么样,就像女人生娃一样,不管娃将来是当老师还是当作家,先把娃生出来再说。最大的感悟是,选择别人不想写、但我觉得应该留下来的冷门题材来写。所以,我写时,很艰难!大关中是中华文明的文明堡垒,但是,现在有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丢得太快,我们这些经历过乡间生活的人再不写的话,多少年以后,就无法清晰地保留下来。需要我们继绝存亡地把它们留下来!”
  沉静的文字温暖的山歌
  宝鸡的散文创作,一直有几个特点,女性群体的散文创作,尤为突出!
  她们,就像一群口吐莲花的青鸟,一群在生活之外寻找心灵“后花园”的姊妹,如同《红楼梦》里“桃花社”的林黛玉、史湘云她们一样的感性女子,知书达理,红袖夜耕,用藤蔓一般青葱缠绕的文笔,为自己编织一串串美丽如花的“心灵物语”……
  在这样一群“舞文弄墨却并不奢谈文学”的女子中,张静、赵洁是两位佼佼者。
  张静于近两年连续在《散文》《散文百家》《延安文学》《延河》等20多种公开刊物上发表散文50余万字,从文学期刊中闯出了自己的路,充分展现了她散文创作的才华,并于去年出版了散文集《散落的光阴》。
  市作协主席李广汉评价道,张静的散文写得比较悠然、随性和洒脱,有赏心悦目之感;她散文集中的游记部分,写得嘈切有致。“嘈切”一词出于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里指快慢节奏,同时还有细腻和粗犷的交织、长短句的搭配,富有韵律,宛如一曲颇有气象、丰富生动的乐章。
  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潇然认为,张静像是一位绣娘,运用娴熟的技艺,编织着自己的生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锦绣旖旎的个人世界,有沉静、安闲和诗意三个特点。
  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崔妮谈道,“张静的散文再次印证了散文创作的非专业化,让我看到了散文的自由创作精神。《散落的光阴》思想自由、笔法灵活、长短不拘,于自然中见心性和文采。在静静流淌的笔尖下,与光阴从容交谈,品味那些光阴深处的美好和感动。”
  赵洁刚刚出版她的第一部散文集《花开半夏》。省青年文学协会执行会长马召平认为,赵洁的散文书写的是温情本真,散淡、随性;从她的散文里不难看出故乡是她的文学根据地,她的文字集中迸发,穿越了广袤的空间,唤醒我们对故乡的再次认知与怀念;她的散文似山歌又似小曲,简洁、透明、温暖,直抒胸臆;她的散文中没有抱怨和羞涩,呈现出的是一份份感恩。
  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赵玲萍则以同为教师、同为女性青年散文作家的视角谈道,赵洁的《花开半夏》有三个特点,淑女如玉、细节生花、守望诗意;她身上传统女性温良恭谦的美德,和现代女性的独立自我很好地融合,展现着一种美好的精神特质,外化为文字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真诚的温和。
  这场推进会,激发了陕西职工散文创作,尤其是宝鸡“西路军”的创作热情;这次大赛采风,让大家感受到,周原沃土的诗意情韵、文化温情,参赛作品可发至邮箱swds@xawb.com。
  请拿起你们的笔,浸润上西府人民的热情,写出有温度、有质感、有思考、有传承的一篇篇翰墨情韵吧……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