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50年代的火车站外景 老火车站售票厅门口(宝鸡城建档案馆供图) 老火车站的候车室外(宝鸡城建档案馆供图) 1986年新建的宝鸡火车站金怀义摄 2007年的宝鸡火车站外景刘俊成摄 2018年的宝鸡火车站外景刘俊成摄 寻找第一次坐火车的感觉
10月23日上午,记者行走在市区华通商厦十字附近的曙光路上,路南挨着铁道的建筑依稀还有几分老火车站的样子,但广场没有了,院内有几家铁路单位在办公。
“宝鸡火车站原先就在这里,门朝北开,华通商厦那片是荒地,摆有卖醪糟的摊子,路东边过去有几家食堂以面食为主……”记者寻找到的第一位受访者叫林志贤,坐了无数次火车的他,第一次坐火车的感觉至今难忘。
那是1966年11月18日,16岁的林志贤背着一个小挎包,装着几块干粮,从经二路步行上来,穿过铁路涵洞,来到火车站。“当时的售票厅很小,只有一两个售票窗口。候车室也不大,旅客大多在外面的小广场上等车。”林志贤说,那天他在寒风中站了半天,才听到车站广播传来播音员的声音,他这才坐上了成都开往北京的列车。林志贤回忆:火车是绿皮车,烧煤蒸汽机带头,头顶还冒着黑烟。座位是木条椅,车上供应开水,列车员提个大壶给乘客一一倒水。火车离开宝鸡站后,远处的一切都很陌生,经过两天半后,他才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看到了雄伟的天安门。忙完事后,他又坐了两天半的火车返回宝鸡。
遇见火车站南改换新颜
在寻找城市的记忆中,许多人都谈及火车站的朝向对我市城市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记者寻找到的第二位受访者叫张晓霞,她在火车站工作时最难忘的事就是遇见火车站南改。
张晓霞说,宝鸡火车站建于1937年3月,当时每日到发列车1对,接送旅客2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铁路运输量增加,到1954年,每天开行列车达到了12对。改革开放初期时,已增至62对。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客流量剧增,火车站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经铁道部批准后,于1983年8月对宝鸡火车站进行整体改造,1986年正式运营。新火车站朝南,面向经二路,总面积8800余平方米,其中候车厅上下两层可容纳旅客2300人,其规模和档次当时在西北地区算是最好的火车站之一。“搬家”那天,车站所有人员心情都特别激动。
“以后我们就在这里办公吗?”大家有点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老火车站太小,工作人员大都露天工作,特别是冬天一下雪,24小时要不间断扫雪,而新火车站几乎都在室内工作,再也不用“遭罪”了。张晓霞回忆起正式投运那天的情景:我们都身穿崭新的工作服,人人脸上写满自豪。前来乘车的旅客参观着车站的每个角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时,所有旅客很自觉地排队买票进站,站内秩序井然。
结缘在渐行渐远的背影中恋你一生
“长长的站台,漫长的等待;长长的列车,载着我短暂的爱……”第三位受访者叫张如月,第一次坐火车就朝着远方的爱情出发,随后多少次她哼着这首《站台》,在宝鸡火车站外面满怀喜悦地等待爱人归来。
那年张如月从学校毕业,分到市区一个村办小学当老师。一天,一位叫叶海平的军人穿过校门口的桃花林,出现在她面前,话不多,笑起来很阳光,从此张如月心中多了一份思念和牵挂。1997年暑假的一天,张如月走进火车站,乘火车到渭南军营去探望叶海平。那是她第一次坐火车,从来到火车站门口到买票、候车再进站乘车,一路上她心情很好,幻想着叶海平在出站口接她的样子。然而,当张如月到了渭南火车站后,出站口却没看到人,等她到了部队才知道叶海平参加当地的抢险去了。第二天早晨,当浑身是泥的叶海平出现在张如月面前时,她眼睛湿润了。就这样,两人的感情迅速升华,决定1998年12月20日结婚。婚期是定了下来,但距结婚日只有20天时,叶海平却外出执行任务了。直到结婚日的前三天,他才坐火车往回赶。那天,张如月成了火车站出口的“望夫女”,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叶海平的身影出现,慢慢靠近,她心中的那份焦急和期待才迅速融化。此后,无论是晴天、雨天,接站、送站成为这名军嫂生活里的重要一部分。在渐行渐远的背影中,在愈走愈近的笑容中,俩人就这样相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