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满面的人面纹瓦当
先别说话,来看看这张笑脸,怎么样,看着这样一张无忧无虑甚至可以说没心没肺的笑脸,心情会不会变得很好?感觉像不像网上特别流行的“龇牙笑”表情?
这个笑脸距咱们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这是在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人面纹瓦当,据考证应是战国时期的。瓦当,就是咱们老祖宗给屋檐上的瓦整的遮挡,只不过古代人会玩,在瓦当的造型和装饰上玩出花儿来了,玩着玩着,就把这种实用的东西玩成了艺术品。于是,在瓦当上写字,就成了记录历史。比如,记录了嫪毐、秦王嬴政以及秦太后之间那些故事的“蕲年宫当”;又比如,记录了秦穆公巡游传说的“成山瓦当”。在瓦当上画上各种飞禽走兽甚至祥瑞神兽的样子和纹饰,也代表了各种美好的寓意。当然,人面纹瓦当也是其中一个不小的类别。
国内收藏界和传统文化爱好者所熟知的人面纹瓦当,多集中在六朝时期的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其实从雍城遗址出土的人面纹瓦当,也很有特色。且看整个瓦当,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圆形或半圆形,而是呈不规则的上方下圆形,看起来就像是这人梳着一个“板寸”的发型。细细去看,这人额头上还有个标志,粗粗的弯眉下是一双又大又圆的眼睛。眼睛之间的鼻子,是典型的蒜头鼻,还龇着牙笑着,套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笑容很纯粹、很阳光。在这样的笑容下,整个人面看起来表情丰富、生动鲜活,还有点漫画的感觉。这样融写实性与夸张性于一体,又富含文化底蕴的人面纹瓦当,还是比较罕见的。
俏皮的唐代仕女陶俑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四楼展厅的《陶语诉春秋——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中,有许多精美的陶制文物,这些文物造型独特、细节丰富,总令人流连忘返。在其中一个展室中,有几个唐代陶俑。这些陶俑不高,且身上的颜色早已不复当初那般鲜艳,但人物的神态、动作无不生动,仔细看,还能发现许多细节。
这其中有一个仕女俑,她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这个仕女俑并不是那种第一眼就会让人感到惊艳的类型,人们从她面前走过时,也许只会随意扫上一眼,看一下她脚下简单的文字说明就路过。但要仔细去看,就会逐渐感受到她的魅力。
这个仕女普通地站着,梳着普通的发髻,穿着普通的衣服,双手也是很普通地拢在一起,但偏偏从裙下俏皮地伸出一只套着小红鞋的右脚来。这一脚让她整个人都活了起来。仕女的脸蛋圆嘟嘟的,配上微微一笑的表情,看起来特别可爱,而且一点都不做作,仿佛正在和人唠着家常,明明脸上在矜持地微笑,右脚却偷偷伸出来,像等着人夸赞自己的新鞋子一样。
这样一个落落大方、不循规蹈矩的仕女俑,实际上表现着当时的大唐风范。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当时,妇女也不像之后许多年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可以勇敢地追求美、表现美,并且有充分的物质条件让她们达成这样的目标。
寓意吉祥的青铜牺尊
2013年,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震撼面世,让国内外考古界震惊,并一举入围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这次挖掘中,两件青铜牺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这两件青铜牺尊形制相同,只是大小不一。乍一看,首先像鹿,因为它们都长着鹿的犄角;再看全身,又像羊;可是不管怎么说,确实是食草动物的身形,看四足,又像是食肉动物;再细看,从腿上和身上延伸出来的图案,怎么看都是翅膀……这到底是个啥动物?不管是啥动物,都影响不了牺尊的“萌度”,它睁着大大的眼睛,无辜地望着前方。前腿直立、后腿蹬地,仿佛随时会受惊跳起来,看起来就惹人爱。同时,牺尊身上还布满夔龙纹、凤鸟纹、兽面纹等精美纹饰,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牺尊是一种酒器,这一点从牺尊背上的盖子就能看出来。那它到底是个啥动物?其实它不是啥动物,就是古人根据各种动物的特点,综合创造出来的瑞兽。就像龙一样,我们熟知的龙,就是蛇的身子、鱼的鳞片、狮头鹿角、鹰爪鱼尾。这和牺尊的形成过程不是很像吗?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还能找到许多动物造型的青铜器,比如鸟尊、象尊、貘尊和鱼尊等。这些文物不论大小,都有生动传神的造型和丰富细腻的细节,而且都很“萌”,这反映出了三千年前,生活在宝鸡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创造力。
呆萌的石羊
高新区千河镇李家堡村有座不起眼的小院
子,院内有一尊羊造型的石像。在宝鸡人的心中,
它有着不小的名气。
这尊石羊长约1米,造型为盘角公羊,呈跪卧姿态,双目平视远方,头部虽雕刻略有残缺,但整体保护完好,弯曲的犄角、隆起的耳朵和微闭着的嘴都很清晰。虽然身上长年披着红,但并不影响它“呆萌”的气质。
其实,传说中,看起来“呆萌”的石羊一点儿也不可爱,还有点儿可恨。在李家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十只天上跑下来的羊,总是在庄稼地里乱跑和偷吃,严重影响了村民
的生活。忍无可忍的村民拿起武器驱赶,赶跑
九只,剩下一只无处可逃,只好跪下来,变成了
这尊石羊。另一个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这尊石羊原本在元末明初将领李思齐墓前,只是后来被搬到了村里。不论是传说还是推测,石羊早已和村子的历史以及村民的生活有了紧密的联系。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大学的师生为了躲避战火,曾在石羊的注视下,在这里读书上课。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河南大学师生还齐聚在石羊周围,举行了庆祝胜利大会。曾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的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来宝鸡时,也曾在石羊的陪伴下,为师生们做过精彩演讲。
在未来的日子里,这尊“呆萌”的石羊还会继续存在于村民的幸福生活中,见证历史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