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丈长的马家墙
县功有句俗语流传极广:“张家房、马家墙,王家石条丈二长,刘家有个先人堂。”梁文军解释,这句话说的是县功张、马、王、刘等几个大家族;过去,这几个家族名人辈出,且颇有财富,要么房屋气派,要么城墙高筑,要么祠堂讲究,是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家族。
其中,马家墙就是焦峪沟村马家园子的马家城墙。马家家史记载:“在清道光年间,万年、迁龙动工修缮围墙,宽二十二丈,长四十丈,高三丈,使用滑车上土夯实,一九五八年搜肥活动中被毁。”如今,县功人都知道马家城墙,却很难找到遗存,80岁的马文英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城墙被挖来倒进地里,给庄稼积了肥,所以马家墙已经名存实亡。
在村民马全课带领下,我们找到仅存的一截马家墙遗址,长约3米、高约4米,摸起来格外坚实,依稀可见马家墙当年的雄伟风姿。马全课说,原来的马家墙背靠高崖,三面围实,有一个城门,高崖上架着炮台,城墙上可以跑架子车。马家缘何要建造这么高大的城墙?马文英解释——为防御匪祸!清朝时马家出了不少人才,家境殷实,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难免被土匪惦记。为了保护家族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马万年、马迁龙带人修起了马家城墙。
马万年、马迁龙是谁?马家家史里记载,县功马家源自扶风四大家族马家,为伏波将军马援后代中的一支。清乾隆年间,一名马姓医生为逃难从扶风茂陵来到县功,在焦峪沟口窑洞中定居,自此繁衍。马医生之子马柏龄在通往县功街的大道旁卖酒麸,其子马万年、马迁龙在艰苦环境中成长,发愤图强,习文练武。及至成年,马万年带兵打仗,立下军功;马迁龙专心读书,成为一名太学生。文成武就后,两兄弟利用积累的财富在当时的焦峪沟口鬼家崖置买田地、建屋筑墙,成为县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过去,县功镇有马家门面六间,草碧有烧锅一座,从县功到成都马家店铺林立,马家人前往成都,每晚住的都是自家铺子。
马家墙正是在马万年、马迁龙手中修成的,修墙费了大力气,当时,村里专门有人给马家编蒲篮,蒲篮是马家给筑墙工发工资用的,一筐一筐的钱银抬出去,发给了夯土筑墙的人,场面颇为壮观,高大坚实的马家墙随之筑成。
马家家史编撰者马执中详细描述了马家墙里的建筑,城墙里有后楼20间、中厅20间,一宅分两院,仅磨坊、仓房、马厩等就多达20间。南院放置财物,为保护财物安全,南院屋顶挂有瞒天网,网上系着铃铛,即使是一只鸟飞过触碰到瞒天网,铃铛即刻叮当作响,随后家犬吠吼,族人知,以此来防盗贼。后来一场大火将马家院落烧毁,瞒天网也随之毁坏。女诗人的八首绝命诗
在动荡年代土匪蜂起,即使是高筑的城墙、精密的瞒天网、耸立的炮台,依然没能阻挡马家墙外的匪祸,女诗人马仞兰就殒命于一场匪祸中。
马仞兰是谁?马迁龙有一孙子叫马承基,马承基字丕卿,是光绪乙酉科拔贡,曾任四川绵竹知县。马承基做官善断疑狱,明察果断,被升任为兰州刺史,官至四品。马承基第六女就是马仞兰,马仞兰出身于书香门第,好读书,善于作诗,加上聪明有才,经常帮助父亲处理文案。马家家史这样描述她:“秉性刚烈,貌才俱佳,善诗,为其父办理文案,二十四岁不次人。民国五年五月六日,白郎部下索取财物不允,被击毙之。”
这样一个漂亮、有才、文雅的女子,本来应该有一个美好而甜蜜的未来,谁知一场匪事打断了一切。1916年(一说为1914年)5月6日早上,马家人正在熟睡之中,一群荷枪实弹的土匪闯进村子杀人抢物,村民闻风而逃,马承基将村民的呼叫当作讹传,说道:“未见官府报警,何言有土匪?”正说话间,土匪就拿着刀枪闯入马家院落。马仞兰见状沉着冷静,急速收拾好一个包袱,扶着母亲从后门逃跑,朝山上的永丰堡跑去,母亲年迈加上是小脚,步履维艰,刚跑到半山腰,一个土匪紧追而来,马仞兰情急之下躲进路边的一个小磨坊。土匪追赶上来抢走了包裹,又逼要金银财宝,母亲说出逃紧急并没有带金银细软,土匪不信,马仞兰怕母亲受伤害,挺身而出说身上确实没有带金银,并良言相劝土匪,晓之以杀人违法之理,劝其勿要谋财害命。面对劝说,土匪不但不听,反而认为马仞兰在羞辱他,随即开枪,子弹击中马仞兰肋部,马仞兰倒在血泊中,愤怒之下,马仞兰用手指在磨道地上划下一首绝命诗——“谁叫遍地起狼烟?玉碎甘为耻瓦全。一死千秋名义在,不留遗恨到黄泉。”
土匪走后,马家人把马仞兰抬回家中抢救,由于缺医少药,家人给马仞兰服用了一些鸦片,仅延续了三天生命,马仞兰就撒手人寰。在生命最后的三天时间里,马仞兰又作绝命诗七首,将刚烈秉性与悲愤世道之情宣泄。其中有两首写道:“平生枉读木兰诗,今朝临危徒添悲。再世倘为奇男子,削除群盗报慈恩。”“生来深户在朱楼,偷活草间实可羞。女子空怀家国恨,男儿若果赋同仇。”诗文有力抨击了民国初年群匪蜂起、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又细腻地表现出女儿别亲的浓浓深情,读罢催人泪下。八首绝命诗可见马仞兰的孝顺、勇敢、刚烈与才情。
马仞兰是马承基最喜爱的女儿,爱女殒命后,马承基心痛不已,遂写下了十二首哭女诗,赞颂爱女马仞兰的高洁品行,有两首这样写道:“生来原得气之清,明月梅花作性情。聪慧多时庸福少,上苍何不太公平?”“窃比木兰爱论兵,裙钗志气薄公卿。惟怜二老贫兼病,诀别叮咛二弟兄。”在马承基眼中,女儿是孝顺、有志气的高洁女子。
马仞兰的绝命诗被收藏于马家家史中,《宝鸡县志》也收录了马仞兰其事其诗,只是对马仞兰的年龄和去世年代记录不一。马家后人相传,马仞兰死后留有诗稿一卷,诗作出彩,人们争相传阅导致诗稿流失。当时长安县老诗人柏孝龙读过马仞兰的绝命诗后,手拍几案,长叹道:“惜哉仞兰,天若予斯人长寿,必我三秦后生之苏若兰也!”并写诗赞叹道:“陇县女士识纲常,绝命诗留字字芳。救母心肠如铁石,保身肝胆凛冰霜。一团正气真无怯,万载英名在故乡。我亦辛酸和泪读,活人不及死人香。”马家园子的好家风
如今,马家园子还留有马仞兰旧居,在高约8米的土崖上,有两孔依崖而建的窑洞。
从事教育工作的马喜凤称呼马仞兰为姑婆,她介绍这两孔窑洞就是马仞兰生活居住过的地方。现在窑洞早已无人居住,木门木窗久经风雨,格外陈旧,但其高门阔窗依然可见大户风范。在窑洞前面,还有一间木瓦结构的大房,高屋檐、阔门脸,木椽粗壮,砖雕精美,彰显着马家老屋昔日的辉煌。
爱好探寻县功地域文化的强更生说:“马家墙、马家房有意思,但马家最宝贵的是重视读书的好风气。”正如强更生所说,马家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依赖于马家重视教育、重视读书、看重文化的家风。马仞兰的故事就是一个例证,《宝鸡县志》里讲,马承基告老还乡后亲教十女、二子读书习文,六女仞兰喜欢诗赋文章,马承基着意悉心栽培,期待女儿以诗成名。从马承基的哭女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十分重视知识文化的家庭。
及至今天,耕读传家、读书重教的好风气依然润泽着马家后人。马执中是马仞兰的侄子,他被姑姑的才情和刚烈所打动,奔走村落多年,搜集了大量马仞兰,以及马万年、马迁龙、马承基等人的生平故事,使得马家文化名流的故事在家族中得以代代相传,并形成了马家家史,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资料。虽然马执中已经去世,但人们对这位收集家族故事的老人念念不忘。
马执中去世后,马文英等人接力保存家史资料。马家墙不在了,马家房不在了,曾经的金银财富也随之消失,但马家故事还在,重视读书教育的好风气还在,而这,正是马家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