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21日正式命名的宝鸡市中医医院,其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宝鸡专区中医进修班中医门诊部。时至今日,许多宝鸡人还习惯于称呼它为“西关医院”。和厂矿企业明显不同,西关医院的业务区和家属区是一个整体,这也是宝鸡几家大医院的共同特点。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岗上和岗下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因为救死扶伤的职责永远“在线”。让我们走进这个特殊的院落,去关注一下发生在其中的大爱和小爱故事。
任大夫的“职业习惯”
据陕西省名老中医、市中医医院老人仝俐功回忆,中医医院最早的地址在市区中山东路147号,当时只有17间平房、1个诊室、4名中医师和2名中药调剂员;1974年迁入西关现址,改革开放后建起了第一座家属楼。2000年以前,伴随医院业务楼的发展,职工家属院也基本完善起来。现在家属院里有5栋住宅楼、近300住户,绝大部分是中医医院的退休职工及家属。
今年71岁的任永新老人退而不休,他原是医院针灸科主任,2007年退休后又返聘到医院国医馆发挥余热。记者问他,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为啥还不歇歇呢?他说自己没啥爱好,待家里闷,就喜欢和病人及学生们在一起。
任永新1980年进的中医医院,那时医院全是平房,家属楼还没盖,他住马道巷的大宿舍,8人住一个宿舍。后来搬到医院住,8人宿舍变成4人。再后来住上了医院盖的三层简易楼:一层是幼儿园,二、三层是单身职工宿舍,算是住上了“两人间”。但在1987年,任永新的妻子孩子从眉县老家来,任永新带着家人又回到了马道巷那个只有7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他请人盘了个锅台,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过着日子。直到1993年,医院建起了3号住宅楼,一家人终于住进了单元房。六七十平方米的房子,一直住到现在。
在家属院一住就是25年,大家都说任永新一家和谐美满。
任永新的两个女儿都在医院工作,外孙也学医,妻子虽不懂医,却是家里的“贤内助”。任永新说妻子特别“勤快”。要说小矛盾也是有的,主要是顾家的妻子嫌他经常回来晚,有时埋怨他:“人家都回来了,你咋还不回来?”任永新笑着说:“你到科室去看看就知道了。”妻子一看果真忙,也就理解他了。
在外面人看来,医生的家属看病应该更便利些,近水楼台嘛!任永新摇头,他说他女儿有次肚子疼,他没重视只让女儿吃消炎药;后来女儿住院做了阑尾炎手术,女儿埋怨他没及早让她住院,受了这么多疼痛;老伴的心脏病,也是由于自己的失察给拖延了。对此,任永新解释这是一种“职业习惯”:“给病人看病很及时,家里人得病反而耽误了,几乎所有的大夫都有这样的经历,总觉得医院里的病人得的是病,自家人得的不是病。”
急救车司机被急救
住在中医医院家属院2号楼的胡军仓和杨林夫妇,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大家庭:夫妻俩退休前都在医院上班,一个是急救中心驾驶员,一个是药师;儿子在建筑单位工作,是市级劳动模范;小孙女多才多艺,在全国古筝大赛上拿过大奖;杨林的婆婆,用杨林的话说“把我像女儿一样对待,都80多岁了还给我们做鞋垫”。
谁能想到,两年前的一次外出旅行,差点让这个幸福家庭遭遇横祸。
那是2016年8月的一天,夫妻两人携小孙女乘坐飞机南下广东旅游。下了飞机后,胡军仓突感不适,接着出现吐血和黑便的症状。杨林感觉不妙,因为在急救中心开救护车多年的丈夫患有胃溃疡,这也算是一个职业病,平时在家里吃点药就好了,但这次的症状从来没有过。杨林紧急呼叫当地急救中心,随后丈夫被赶来的急救车拉到了江门市某家医院抢救,诊断为胃溃疡引起的大血管爆裂,生命危在旦夕,急需进行胃切除手术。
丈夫深陷昏迷,自己又举目无亲,杨林给远在宝鸡的儿子打电话。儿子所在单位市二建知道这件事后,不仅先帮助垫付了高昂的手术费和住院金,还先后派来三批人探视、慰问。得知本院退休职工在异地病倒,中医医院火速派遣医疗专家赶赴江门会诊,浓浓的关爱,使杨林一家人像吃了一粒“定心丸”般踏实。
经过50多天的住院治疗和几次手术,胡军仓终于转危为安,一家人返回了宝鸡。
“开了一辈子急救车,没想到自己也被急救了一回!”胡军仓感叹说,“没有组织出面与当地医院沟通,处理相关事情,身在异地举目无亲的我们很难渡过那次难关。”
杨林说,她和丈夫都是从一个部队转业来的,丈夫是兰州军区树立的红旗车驾驶员、节油标兵,当初和他结婚是看上他思想好、工作好、身体好,夫妻俩相濡以沫40年,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互相照顾。现在丈夫身体恢复得不错,日子又步入了正轨。“多亏有各级党组织和亲友、同事们的鼎力相助,才有我们今天这个完整的家,感谢医院,感谢局里,感谢市二建,衷心感谢你们!”杨林用一连串的“感谢”,表达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
帐篷搭建的产房
中医医院妇科主任王爱敏对记者说,2007年时她因个人原因一度想离开医院,但2008年的“5·12”地震,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
2008年“5·12”地震波及宝鸡时,她正在外地开会,在震后第二天返回单位后,发现本科室病人已被疏散到住院部的楼下,6个新生儿、4名待产病人,全都安然无恙。王爱敏随即组织妇产科30多名员工拉砖头拉木板,搭建简易病床,尽快安置好科室里所有的病患者。
妇产科病房设在住院楼8层,强震来临时电梯不能使用,病人是咋下来的?时任妇产科产长的孙苏红回忆说,当天下午两点多,正是交接班的时候,她在妇科24号病房巡查,突然感到病房在晃,并听到“地震啦”的喊声,那时楼道里乱了,病人及家属纷纷往外跑。她第一时间跑到产房,那里有一个体重200斤的产妇,几小时前刚做完手术。她让产妇的丈夫保护孩子先下楼,自己和几名护士、护工,把病人抬上担架床,从楼道一层层往下运。与此同时,妇科有个刚做完手术的病人也被大家安全转运到楼下院子里。紧接着是数孩子:1、2、3、4、5……孩子一个都不少。随后,孙苏红又冒险带着两名助产士和护士上楼,取病人需要的液体、产包……
4个待产病人,被安置在一个临时病房里,地震当晚,那名体重200斤的产妇经过“运动”,顺产下一个健康的婴儿。
记者问孙苏红当时害怕吗?孙苏红直接回答:“当然害怕了!转送病人下楼梯时,看到外面的3号楼都在摇摆,心里很恐慌。但和病人在一起,也就顾不上害怕了。”
震后几天,医院开始组织各科室在院子里搭建帐篷。王爱敏就在温度高达40度的帐篷病房里实施手术,为一名患妊高症的产妇做了剖腹产。但帐篷病房里的条件到底有限,在请示医院后,王爱敏又带领大家上楼做手术,在余震中“抢生”,与麻醉科、儿科等部室配合,争分夺秒连续完成了3台手术。
后来,医院把一楼急诊科的病房让给王爱敏及其团队使用,这才结束了紧张的“抢生”工作。“那几天生的孩子都很争气,都顺顺当当的。”王爱敏说,她是在经历了汶川地震后,才真正地感受到妇产科这个团队的团结、友爱,也看到了团队未来的希望。现今大家在科室就像一家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