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产业脱贫要注重长效
郑晔
  近期,笔者在深入基层采访时发现,随着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我市各县、镇、村都因地制宜,大力培育适合当地资源禀赋、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模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地区在产业设置上存在同质化、低端化,在产业效果上,重当前不重长远,需引起各级承担扶贫任务的部门重视。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源。发展扶贫产业是确保贫困户有相对稳定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推进脱贫攻坚任务落地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市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发展1000多个扶贫产业项目,大大激活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这些项目大都因地施策,具有较好的发展性和带动性。例如高新区天王镇带领贫困户发展蜂产业、陈仓区大水川“生态+旅游+扶贫”发展模式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我市产业脱贫的典范。但是,还有一些产业项目,如养鸡、种植中药材等,周期短、见效快,短期效果似乎不错。但由于便于实施,导致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之缺乏产业根基及相应配套,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从长远看,扶贫效果并不乐观。
  由此可见,产业脱贫,首先要做好产业规划,切不可急于求成。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事关这个地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一定要立足本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基础。只有充分考量资源的稀缺性,才能深入挖掘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走出具有特色的产业之路。例如凤椒、西山土猪肉等产业,正是在独特的地理标志下打造的产品,才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产业的遴选必须着眼于打造精品,在产品品质、产品内涵等方面求精求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从市场对于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出发,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使扶贫产业牢牢地扎根泥土,成长为参天大树。
  其次,产业脱贫,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在一些贫困地区,尽管地方扶贫产业培育得很好,但由于相关的交通、技术、销售、服务没有跟上,导致滞销、积压,严重影响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例如,河南某地指导农民大量种植西瓜,但西瓜成熟季节却无人收购,农民不得不低价倾销或任由西瓜腐烂,严重挫伤了瓜农继续种植的积极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首先要做好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其次要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发展健康有机的农产品,推进农业集约化发展,探索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完善的产业链条,使产业从落地之初就着眼长远,良性发展。
  另外,产业脱贫,要把培训落到实处,培养适应发展的职业农民。目前,我国已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大道上,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已经不适合产业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各地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要把技术培训真正落到实处。要按照产业的发展,有层次地培养专业人才,而不是“一锅端”式的普惠式培训。只有培训一批热爱农业、热心产业发展的职业农民,农村才能成为产业发展的热土,脱贫攻坚也就指日可待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