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怀抱中的和平村 吴光荣讲栈道上的故事 褒斜栈道遗址 隐蔽的栈道梁孔 邓芝屯兵处 村子里有三处古栈道遗址
一排孔洞,悠远而深邃,像历史的眼睛在凝望着和平村的过去和未来;
火烧水激考验过的崖壁,像老人的肌体一样坦露着它暗褐色的血管和褶皱的皮层;
5个方形石梁,以不同角度斜插在一处隐蔽的斜坡上,路早没了,但它们仍顽强地勾勒着路的方向……
这是和平村褒斜古栈道遗址公园。那崖壁上清晰的梁孔、被草丛掩盖着的梁孔和残存的石梁,让人凝神,让人浮想:在没有火药的久远年代,欲开山破石,先用火烧石面,待石温很高时突然用凉水激冲,热石受冷开裂;大石塞路,以锤碎之而通之;遇峭壁悬崖,则在崖壁上凿孔,架梁,上铺木板,钳钉以通之;遇沟逢涧,则修石栏以通之;悬崖上之建造楼阁,也是在崖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洞中插木柱、石柱,分上、中、下三排,上排铺板成路,下排支木为梁,榫卯结合,远望如空中悬阁,成为古栈道上的奇绝风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古栈道,真是一部人类的创业史、出行史和文明史!
史载,褒斜栈道自古为秦通蜀的一条修建最早、工程规模最大、栈阁最多的道路。南起汉中褒城、北至眉县斜峪关,长达249公里,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为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于时代变迁,褒斜栈道的遗存不多,据1988年文物普查资料记载,太白县境内迄今尚存有褒斜栈道遗址12处,其中王家堎镇和平村红崖有三处栈道遗址,遗存梁孔、柱孔数量是全县最多的,这三处现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了栈道就有驿站,公元894年唐昭宗时期,对江口以北的褒斜道进行重修,并在沿途设立了11个驿站,其中太白县境内的芝田驿,是褒斜道上的一个著名驿站,它和一系列三国故事都有关系。
赵云烧栈道诸葛亮又修好
芝田驿位于王家堎镇和平村三组红岩,现在这里当然已看不出驿站的痕迹,但村民世代相传,三国时蜀汉大将邓芝曾在此屯兵屯田,为北伐中原作准备;唐代遂设“芝田驿”,不仅是褒斜古道上十分重要的古驿站,而且是重要的物资中转和巡检所驻地。
三国时期,芝田驿一带的战争不断,栈道也几经焚毁,又几经修复。史载,公元228年,蜀汉大将赵云、邓芝在这里练兵、存积军粮及军事物资,后率一万精兵翻越秦岭,从箕谷出击魏军,以策应诸葛亮所率主力的北伐军,但被魏将曹真击败,蜀军退到赤崖里(今和平村)安营扎寨。赤崖里地势平坦,两岸设有哨所,隔岸呼叫,传递军情。赵云、邓芝率领军队撤退时,为防曹真追击,烧毁赤崖里以北栈道百里;谁知一场倾盆大雨成灾,红岩河水暴涨,又把赤崖里以南的栈道摧毁,造成南北路断,物资不能进来。邓芝遂率兵开荒种地,充实粮草,休养生息。几年后,诸葛亮为再次北伐又修好了栈道,并在赤崖里设府库——即国家储藏兵甲、财物的处所。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他从赤崖里府库祭旗出发,顺红岩河谷北上,以木牛流马运粮草北出斜峪关口,屯兵五丈原,隔渭水与魏军对峙长达数月。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经太白方才关(古驿站,传为诸葛亮棺材存放地)原路返回汉中。在撤退途中,蜀将魏延又一次烧毁了栈道。
公元263年,魏将钟会率十余万人,分兵三路伐蜀,中路经褒斜道入蜀。因栈道残破,钟会派牙门将许仪——即曹操手下著名虎将许褚的儿子在前治道,当经过一座桥时,钟会的战马蹄陷入坑中,钟会大怒,将许仪斩首。魏灭蜀后,魏荡寇将军李苞率领两千名兵丁、石工和木工,经严冬苦战,终于修复了褒斜栈道。
栈道没了“栈道精神”还在
今年70多岁的吴光荣,个子不高,身材精瘦,走路麻利,无论是形象还是言谈腔调,都有一些四川人的影子。谁晓得,他可是土生土长的太白人。
“我们吴家,是和平村最早的一户人家,明朝时,从四川绵竹乡迁过来的。”吴光荣坐在狮子岭他自己老屋的门前,缓缓地说。房前屋后,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山峦和绿色。一只土狗,安静地蜷卧在场院里,似睡非睡地听他讲述。吴光荣的小孙子,一个人坐在屋里看电视。
“我们吴家有家谱,明朝万历三年三月初三,老祖先带着三个儿子,从四川绵竹乡一路逃难,穿过褒斜道,来和平村落脚,最早住红崖,多年后又迁到了狮子岭居住。吴家三大房:吴邦佐、吴邦佑、吴邦嗣,兄弟三人,我是老二房的。家族也没出过啥人物,清朝时出过一个武贡生。其他两房吴家人有散居汉中、凤县的,前些年我还去看过他们……”
吴光荣曾担任和平村二十年村干部,过去山路难行,家离村委会又远,他工作忙碌时,几十天都不着家。作为一名“栈道村”的村干部,他谙熟村子的历史,尤其对路有特别的感情。
他回忆,1958年社里开始修梯田、抗旱、修渠,路那时是没有的,只有残存的栈道。1965年,公社成立百人修路专业队,用大锤、钢钎子、架子车等修路器具,开山辟地,修两米宽的架子车能过的路。“路是沿原来的栈道路修,搭的木桩都拆了。那时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白天修路,晚上学习。专业队男的干活,两个女的负责做饭。玉米糁子、玉米发糕、粑粑馍是主食,一周吃一顿面,一个月吃一两顿肉。我记得,一天一毛钱生活补助费,一个月满勤发三块钱。吃一顿肉六七毛钱,但没钱吃肉……”
尽管没钱吃肉,但吴光荣他们为了修路,无怨无悔,干劲十足。1970年又开始修汽车路、四米宽的通村路,全县的人都来修;1981年开始办林场;1992年,和平村人以工代赈,参与修建两王公路;2000年9月,沿古褒斜道修建从留坝县姜窝子至眉县的姜眉公路,村民投工投劳,奋战数年,2005年10月全线通车。从此秦岭天险变通途,古褒斜道再次焕发光彩!
“古人遇山开路、遇水搭桥,栈道千里,无所不通,虽说栈道没了,我们要宣传和发扬这种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栈道精神,这是我们传给子孙后代的最大遗产!”吴光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