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如今,我市一些农民的夜生活正在发生变化,不再是守着电视机看到半夜,而是带上本子和笔走进夜校学习,争当高素质的现代农民——
农民夜校 点亮新时代农村新生活
本报记者 王怀宇

    10月9日晚,渭滨区神农镇任家湾村村民在上电工知识课。
    石宝军摄


    千阳县南寨镇朝阳农民夜校挂牌。石宝军摄

    村民聚精会神地听课。石宝军摄

  培训送到家门口农民夜校受赞誉  
  10月9日晚7点半,渭滨区神农镇任家湾村10组贫困户刘林林吃完晚饭就出门了。北方深秋的夜晚,寒风阵阵,刘林林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当他远远地看见村委会院子里的一间房子灯火通明时,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原来,那里是村上的农民夜校。当晚,刘林林和50余位村民一起听了一堂农村用电知识课。上农民夜校的村民纷纷表示,这是家门口的进修学校,方便、实用、长本事。
  在政府的帮扶下,刘林林从夜校培训课上,掌握了大樱桃、猕猴桃等果树栽培技术,全家五口人均年纯收入从848元提升到4358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带头人,带动着周围10多户贫困户一起致富奔小康。
  想富口袋,先富脑袋;乡村振兴,要靠乡亲。渭滨区在全区42个村子开办农民夜校,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区上根据实际组建了农民夜校教师库,其中有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学校老师、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对热门课程和急需紧缺教师实行联聘联用、统筹聘用,并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送教到田间地头,多渠道满足当地农民需要。目前,全区农民夜校已经培训近万人次。
  一枝独秀不是春,全市各地的农民夜校如报春花般次第开放。去年,由市农业局牵头,在太白县靖口镇散军塬村成立了“雨露”扶贫夜校,采取多种培训模式,让当地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共享农业科技教育优势资源。今年初,麟游县在全县66个村开办农民夜校,积极向农民群众宣传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技能、文明新风、文化科普等知识。今年上半年,陇县东风镇、东南镇、曹家湾镇等陆续在各村开办农民夜校,为当地农民量身定制教学内容。今年7月,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与千阳县联办的第一所新时代农民夜校在南寨镇朝阳村开课,受到了广泛赞誉。凤县、扶风县、陈仓区等县区也在采用夜校的形式,适时培训当地农民。
  村民点单夜校下菜学习更有针对性
  “再不学习,我们这些留守妇女就真的落伍了。”千阳县南寨镇朝阳村村民闫惠萍,对农民夜校颇有感触。这位“85后”、两个孩子的母亲,5年前,因家中无人照管孩子,不得不留守家中。原先她一边照管孩子一边在村子周边打零工,闲暇时只能靠刷手机了解外边的世界,如今在夜校上课,眼界大开。她说:“我跟上了新时代的步伐,心里更加亮堂了。”
  在全市各乡村,像闫惠萍一样留守农村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农民夜校可谓雪中送炭,一场场结合实际的培训课,温暖着乡村,滋润着心田。
  夜校的成立,也让村干部的信心更足了。朝阳村村主任苏宏发说,常年在农村生活的人,大多数视野不够开阔,村干部在宣传国家现行政策、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常常感觉很吃力。夜校的课程内容丰富,又有专业老师授课,授课形式也很灵活,这不仅能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能让农民真正从中学到技术、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今年,麟游县酒房镇花花庙村大力提倡村民种植柴胡,村民们虽然积极响应,一下子种了900多亩,可是因为不太懂技术,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害怕白花费了钱和功夫。此时,村上的农民夜校在开课前征求意见,村民高玉林将大家的担心及时反映了上去,几天后,一场关于柴胡种植技术的培训课在夜校开班,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前去听课。一时间,如何种好柴胡成了村里的热门话题。
  村民“点单”,夜校“下菜”,是麟游县开办农民夜校的一大特色。该县坚持供需原则,各村党支部特别注重需求导向,每次开课前3天,采取发放意见征求表、集中座谈、个别走访的方式,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再按照群众“点单”邀请相关老师来上课,变“教什么学什么”为“需什么学什么”,有效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学形式多样特色更加突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市各地开办的农民夜校已经成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明法理、守纪律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平台,同时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助手。那么,如何发挥好农民夜校的作用,让特色更加突出呢?
  麟游县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让全县村村都有农民夜校,累计开课上千场次,培训群众超过3万人次,成绩突出。该县县委组织部干部赵永平通过观察与研究,总结出了三个好经验:点单下菜,学习有朝气;移动课堂,培训接地气;群众点赞,支部聚人气。他说,为满足村民多种“胃口”,在师资力量选配上,要注重“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能人、道德模范等乡土人才;在教学形式上,增加田间地头授课,面对面、手把手学习实用技术;在培训内容上,重视党史党规、红色精神、农村政策等理论“大餐”,鼓舞广大村民坚定走乡村振兴之路的信心与决心。
  陇县东南镇22个行政村的农民夜校,充分整合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智慧党建、道德讲堂等现有教育阵地资源,实行“送课进村入户”,把教学课堂搬下去,延伸到村组、农户,采取讲座、现场操作讲解、流动授课等多种鲜活的形式开展夜校教学,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渭滨区要求各部门和各镇要统筹农业技术、乡村旅游、劳务开发、农村电商等培训项目和师资力量向农民夜校倾斜,坚持“八有”建设标准,即有教学场地、学校标识、管理人员、施教设备、师资配备、教学教材、运行机制、学习活动;重点抓好教材建设,建立镇村两级教材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
  翟转霞是渭滨区石鼓镇孙家庄村的团支书,每次上课,她都要用手机全程录制课堂内容,随后,把教学视频送到不能来参加上课的每一户村民家中。孙家庄村村民赵粘粘说,这种“到家门口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不但方便、简单、明明白白,而且提高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参与教学的老师给农民夜校开出了不少良方,归纳起来就是要做到“新、活、实”:内容要新,让农民“啃得了”;形式要活,让农民“收得下”;效果要实,让农民“用得着”。农民夜校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的一把“金钥匙”,点亮了乡村振兴之路,让乡村在新时代不断获得新发展。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