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资料图 2016年5月17日《宝鸡日报》刊发蔡广林先生《五丈原名称新辨》,文中否定了社会上流传的五丈原名称由来的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秦二世于夏末秋初西行巡游于此,遇五丈高的旋风刮起,顿觉凉爽,认为吉祥,故改原“陂陀坡(山地倾斜的地方)”为五丈原;第二种说法是,可能系原以东石头河与原以西麦李河最细处壑谷有五丈之宽而名;第三种说法是,原高120米,恰为汉制50丈,因50丈原不顺口简称为五丈原。蔡广林先生在文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五丈原可能为“五状原”的谐音。原因有二:一是此原形状像古代的“五”字;二是陕西方言“状”和“丈”读音相同,故而古人书写时将“五状原”写为“五丈原”。
上述4种观点,本人不太信服,兹提出新的解释。
五丈原名称,见于诸葛亮《与步骘书》《三国志》和《晋书》。《水经注·渭水》引用诸葛亮《与步骘书》:“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234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晋书·宣帝纪》两次提到“五丈原”。司马懿“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葛慧《关中地名趣谈·五丈原武侯祠》(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载:“五丈原是渭河南岸倾斜台地,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2公里、高约80米,古代以北沿高五丈得名,是著名古战场,我国古代忠诚与智慧化身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病逝于此。”
我认为五丈原系以数取名,“以北沿高五丈得名”比较可信。
全国以数取名的地名屡见不鲜,移录《辞海〉和《辞源》中的若干条目分述如下:
三门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间。以旧时河床中有岩岛将水分成三股急流,故名。五丈河:古河名。河宽五丈,起自今河南省开封市(即北宋东京城),东经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定陶县,至巨野西北注梁山泊,下接济水。五指山:在海南省海南岛东南部。以形如五指,故名。五泉山:在甘肃省兰州市南皋兰山北麓。海拔1600多米。因有甘露、掬月、摸子、蒙、惠五泉,故名。六盘山:山名。在今宁夏固原西南,是陇山山脉的主峰。海拔3500米,山路险狭曲折。经盘道六重绕到顶峰,故名。九里山:山名。一在江苏省铜山县北,二在山东历城县东北,三在四川广元北。山盘曲嵯峨,约高九里,故名。九成宫:唐宫名。在陕西省麟游县西。本隋仁寿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重修,为避暑之所,以山有九重,改名九成。百丈峰:在浙江临安西、浙皖两省边境。属天目山。百花山:在北京市。海拔1991米,为西山高峰之一。永定河、拒马河上源分水岭。春夏之交,百花灿烂,山因得名。
相近的数字地名还有不少。如大家都知道的有:三岔河(在宝鸡市太白县,因河流有三个交叉口而名),六川河(在宝鸡市金台区硖石镇,因沿途有六条川沟而名),七星河(在宝鸡市扶风县,因3100多年前周人祭礼用七盏星灯而名),九嵕(zōng)山(在陕西省礼泉县东北,因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小山梁而名),九寨沟(在四川省九寨沟县,以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名)。
以上山河命名,全以数字而名,更有以单位长度而名者,与五丈原完全相似。因此,五丈原系“古代以北沿高五丈得名”是无可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