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说到退休后的老年生活,许多人下意识会想起“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等词语。但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再只是围着儿孙转,而是积极投身到文化和艺术的浩瀚海洋中去,或是培养兴趣爱好,或是充实自己,或是发挥余热,从而进入另一种“退而不休”的状态。可以说,现如今,文化和艺术已成为“银发一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用艺术来陶冶情操
10月9日上午,天气不错。秋日的阳光洒在行道树上,在地面上画出一幅幅剪影画。从河堤上向着宝鸡华厦老年大学的方向行走,就能听到光影之间传来的歌声、曲声和阵阵笑声。
上午10点多,66岁的王石坐在宝鸡华厦老年大学二楼的一间教室里,手中拿着自己刚画出来的一幅花鸟画,正不住地和同学们交流。王石是花鸟画高级班的学生,此时正是课间休息时间,不久之后,她这幅画就要被老师点评,所以她挺紧张。
“我是从退休后才开始了解和学习书画艺术的,以前根本没想过这些。”王石说,她以前在邮电系统工作,一直做的是分拣的工作,可以说写了一辈子的字。退休后,她起初在家中带孙子,可是整日围着孙子转的生活,终究让她觉得精神上有些空虚。孙子上小学后,便与其父母一起生活。也正是在此时,王石决定用艺术抚慰自己的心灵。
在老年大学,王石一口气报了花鸟画班和书法班两个专业,因为她认为“书画不分家”。从此,每周8小时的课程,让王石的老年生活一下子充实起来。寄情于书画之间,让她的气质也由内而外发生了变化。现在,家中的阳台被王石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课余时间她就在这里练习和创作。前段时间,亲戚朋友听说王石在临摹《兰亭集序》后,纷纷上门索要,这让她有了浓浓的成就感。
王石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过去,许多老年人要么帮着带孩子,要么就干脆什么事儿都不干,用打牌、闲聊和看电视来消磨无聊的老年时光。这样无趣空虚的日子过久了,精神头自然而然也就“蔫了”。但是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老人勇敢追梦,选择用艺术的方式陶冶情操,他们在老年大学和文化馆里学习各种文艺知识与技巧,在博物馆和展览馆感受艺术之美,并且不吝于展示自己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文化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断充实。
完善而合理的组织,让这些老人在追梦途中一路平坦。
在金台区金河尚居小区,每天早晚,广场上都能看到许多老人的身影,他们跳起舞、打起拳、吹起笛子唱起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文化韵味。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秀琴告诉记者,该小区现有居民20712人,其中老年人就有6000多名,这些老年人的来源不仅限于宝鸡三区九县,全国各地都有。社区建立之初,就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在社区的组织下,秦腔自乐班、腰鼓、舞蹈、合唱、书画等群众性文化娱乐社团不断成立,其中广场舞队甚至已有200多名队员。这一举措也让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用知识来充实自己
人们总说“活到老,学到老”。近年来,这句话在我市许多老年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并不因为自己的年龄而对新知识望而却步,而是将空闲时间利用起来,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并随时准备用这些新知识让人“大吃一惊”。
64岁的孙庆退休前在我市铁路系统工作,从事技术工种。他的女儿在十余年前已在澳大利亚定居。2009年,孙庆去澳大利亚探亲,短暂停留的三个月时间中,孙庆吃够了不懂英文的亏。回来后,他便下定决心要学习英语。孙庆很快在老年大学报了英语班,从初级班学起,一直学到高级班。去年9月,孙庆再去澳大利亚时,他已能和当地居民进行日常对话,出行、购物等日常活动也可以独立完成,这让孙庆信心十足。
与有实际使用需求的孙庆不同,65岁的郭宏纯粹是因为兴趣使然才开始学习英语的。郭宏是从工人岗位上退休,不甘寂寞的她从事过其他工作,并先后自学过计算机、秦腔等。2015年,郭宏来到老年大学,报名学习英语。
“我喜欢学英语,是因为它让我感觉到这个世界很宽广。”郭宏说,虽然身处宝鸡,但英语让她与广阔的世界紧密相连,通过英语,她拥有了比过去更为广阔的眼界、比过去更大的阅读量、比过去更多的朋友。郭宏说,她并没想过用英语做什么,她享受的是学习英语的整个过程以及乐在其中的状态。
现在,郭宏有一个自己起的英文名——LuckyRed,她还学会了英文歌曲《斯卡布罗集市》,并和外国友人直接交流过许多次。在班级微信群里,郭宏的英文发言经常得到老师称赞。
宝鸡华厦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王建华说,老年人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是这些年的一个大趋势。2007年,宝鸡华厦老年大学刚成立时,只有500多名学员和十多个兴趣班。到今年,宝鸡华厦老年大学在全市已有7所分校,老年学员已经增加到3569名,教学班更是增长到118个,涵盖了书画、摄影、英语、声乐、器乐、运动等多个种类。
用行动来影响他人
陶冶自身情操、提升自身素质,这让老年人的生活有了乐趣和追求。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一些老人将自身所学无私传承下去,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人、造福社会,从而完成自己精神上的升华。
73岁的陈仓区退休干部辛世武,18年来养老钱几乎全部用来搞发明创造,到现在已制作出自动洗菜机、坐便升降机、电动窗帘机、电动打击乐器等数十种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发明。近年来,辛世武又有了新灵感,为了让老年人生活更加便利,他又发明了自动翻身机和自动搓澡机。辛世武说,发明能改变生活,能让人们享受到方便,这就是他坚持搞发明的不竭动力。他的行为曾被本报专题报道。
61岁的李静利用自身所学,在老年大学开班教授交谊舞,每年能带出百余名学生。她说,通过教授交谊舞,让许多老年人找到了快乐,收获了健康,这让她十分自豪。
76岁的侯玉柱,东奔西跑将分散在全市各个地方的管弦乐器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了管弦轻乐团,让这些爱好者有了固定的练习场所、专业的指导老师和稳定的交流渠道。
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的退休教师苗晓智则热衷于在村上传播红色历史,他将村上的红色故事搜集起来,讲给村民听。在苗晓智的努力下,许多村民知道了老一辈村民护送习仲勋等革命先辈的故事,知道了那些年村民运送支边物资的往事,继而产生了对家族和对故乡的自豪感。
……
在我市,还有许多老人,他们分散在乡野之间,充分利用自身所长,挥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坚守着文化阵地,勾勒出文化地图,让优秀的文化有效传承和弘扬。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的生活因文化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