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好风景里寻到好日子
——宝鸡市“旅游+扶贫”融合发展经验探析
  依托大自然的宝贵馈赠,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按照“全域旅游·全景宝鸡”的理念,不断推动农旅、文旅、康好风景里寻到西府老街游客如织。 
    本报记者张丽萍
  宝鸡南依巍巍秦岭,襟千河而拥渭水。这里的山,峰峦叠嶂、绵延千里;这里的水,源远流长、瀑河相随。旅等深度融合。实践证明,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是宝鸡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也是37573名贫困人口摘穷帽、改穷业、拔穷根的“制胜法宝”。
  转变思路——
  美景叩开致富门
  宝鸡北部乔山、南部秦岭、西部关山,纵然沟谷奇幽、山势奇峻、生态优良、风景宜人,但全市却有近5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这里,山大沟深、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增收门路偏少是造成这三个区域贫困的主要原因。
  要解决好这三个区域的脱贫问题,靠农业太慢,靠搬迁太难,靠兜底太多。那么,到底该如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宝鸡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经过反复调研、充分论证,把目光锁定在兼具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和健康养生开发潜力的山水上。
  思路一变天地宽。让沉寂多年的山水先火起来,是宝鸡旅游从绿水青山中找寻到的第一个“致富密码”。
  “景区与周边贫困村的发展,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宝鸡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陈小平表示,很多景区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总能自觉地带动贫困村发展,让原住村民受益享利,由此,宝鸡走出了一条稳定、持久的路子。
  西山,地处宝鸡最西端,虽是市辖区范围,却依然摆脱不了“集中连片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环境条件差”的现状。但就是这么一片特殊区域,却有山有水有草原,风景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只是多年来始终“藏在深闺无人识”。直到2015年底,这里的发展轨迹才因旅游产业的介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誉为“关陇腹地最后一块净土”的大水川景区凭借大自然赋予的生态美景和惊人的建设速度,成为陕西省首个当年开园、当年授牌的4A级景区,吸引着八方宾朋慕名而来。此后,灵宝峡、九龙山相继建成运营,连点成片,组成了总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的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全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短短一年多时间,大水川景区打通西部山区通往外界的旅游专线51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真正让贫困地区依水得利、贫困群众因山受益。
  陈仓区香泉镇南峪村曾有“西山扶贫第一村”之称,20年前,仅有一条崎岖蜿蜒、凹凸不平的机耕路通往这个村庄,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民守着大山,过着靠天吃饭、靠扶持救济生活的苦日子,一辈子也未走出大山的村民比比皆是。2015年,随着陈仓区坪头镇通往大水川景区的“码大公路”开通,九龙山、灵宝峡、大水川三个景区与南峪村连成一线,南峪村及其附近的贫困村融入宝鸡大旅游格局。“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里的交通便捷了、院落整洁了、设施完善了、房屋漂亮了、农产品变现了、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香泉镇南峪村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村民们一年到头只能勉强挣个温饱,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的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我们来这里做旅游开发规划时,当地群众生活都很苦。”大水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韩小强表示,大水川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使得当地数以万计的农户成为景区运营过程中的主力军,从而大幅带动了陈仓区南峪村、新民村、石尧村、大湾河村等贫困村的脱贫步伐。
  2017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宝鸡视察时,专程前往大湾河村了解相关情况,对宝鸡依靠“旅游+扶贫”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给予了高度肯定。
  “发挥党政的助推力作用,规划大景区;发挥企业的主动力作用,建设大景区;发挥农户的主力军作用,跟进大景区,这就是宝鸡‘旅游+扶贫’的核心举措。”陈小平说,按照“建一个大景点,带火一片贫困村”的思路,宝鸡市在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争取旅游发展资金、安排旅游公共项目时,坚持旅游产业布局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使旅游发展和扶贫开发同步规划、一体推进、同步显效,促进产业和民生共赢。截至目前,宝鸡市设立5000万元产业基金,投入10亿余元支持46个A级景区发展,集中打造17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其中5个是国家扶贫攻坚重点村。基本上形成了“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喜人局面。
  探索双赢——
  五变带来稳收益
  培育一个好产业就是群众永久的钱袋子。结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宝鸡把最优质的资源做成旅游项目,培育成稳定增收的旅游产业,并让贫困户
  嵌入旅游产业链,积极引导庭院变驿站、山货变商品、乡
  土变文化、贫困户变股东、农民变工人,直接或间接地
  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脱贫。
  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的眉县汤峪镇闫家堡
  村,共有贫困户24户67人。2015年,闫家堡村按
  照“村庄景区化、设施旅馆化”的标准,将传统民
  居改造为现代民宿,带动全村开办农家乐86
  户。目前,19户61人已顺利脱贫。通过
  民居改民宿,山沟沟变成了休闲度假
  的好去处,老宅子也成了城里人稀罕的好地方,农家饭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新口味”。据了解,目前,全市围绕景区开办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已达7000多户,其中不少都是样板户、示范户。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景区上班收入有保障,就如同让贫困户端上了“金饭碗”。陈海生是陈仓区香泉镇南峪村的贫困户,常年在外务工的他,一年到头也难得回趟家。由于没什么手艺,他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收入很低,有时候甚至连这点微薄的收入都保证不了。2016年,在区扶贫、旅游部门及镇村的帮扶下,陈海生经过免费培训,应聘到了大水川景区,成了一名水电工,而妻子袁林翠也被安排到景区当保洁员,儿子陈小宝在九龙山景区当安保员,一家三口每月稳定收入能达到8000余元,年收入近10万元,成为旅游产业的直接受益者。“这样的收益,我以前想都不敢想!”陈海生告诉记者,农民变工人,是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南峪村党支部书记梁有军高兴地说:“现在全村至少有80%的村民从事与当地旅游相关的产业,群众的稳定收入有了牢固的项目支撑。”据了解,全市目前共有3万多农民和陈海生一样,在景区从事基建、餐饮、
  检票、保洁等工作,收入得到了基本保障。
  土特产凝聚着乡土气息、关中乡情、民俗文化,作为特色旅游产品,不仅延伸了旅游产业链,也给大山里的群众带来了商机——1斤花椒80元,土鸡蛋1个1元钱,土蜂蜜开发出了“秦岭玉露”的金字招牌,个个都是抢手货。与此同时,我市还成功推出了以凤翔泥塑、千阳刺绣、凤县花椒、眉县猕猴桃、陇县核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深受市场认可与欢迎的特色旅游产品,年产值10亿余元,大量贫困户因此实现了增收致富。
  此外,大集团投资旅游景区,带动了全市24个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形成了以农家乐、家庭旅馆、土特产销售为主的旅游配套产业,采取贫困户“入股景区、分红增收”的模式,让贫困户转为股东,解决了扶贫资金分散效果差、“输血式”扶贫无收益、贫困户投资乏力风险大等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脱贫渠道,使得这24个贫困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50%以上。
  兴旅富民——
  拔掉穷根不返贫
  43岁的袁喜荣算是陈仓区香
  泉镇南峪村里比较贫困的,全家人
  住在三间土坯房里,生活靠耕种田地
  勉强维持。为了帮助贫困户树立信心、
  转变思想,该村实行了帮扶带动制度,让
  村里的能人大户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带着
  贫困户干。在实干中,帮助贫困群众丢掉懒思
  想、念好脱贫经、走活致富路。袁涛是村里的一
  位能人,被村上安排和袁喜荣结对子,2016年,
  在袁涛的帮扶带动下,袁喜荣不仅在大水川干起了基建工作,每月稳定收入2000元左右,还在自家院子盖起了二层小楼,开起了旅馆,如今,一家人吃住不愁,
  收入倍增。从未离开过大
  山的他,做梦也
  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在家门口开旅馆赚钱。对此,陈仓区香泉镇一位镇干部表示:“旅游扶贫给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给贫困户注入了要过上好日子的想法,更为贫困户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的确,“旅游+扶贫”不仅让能人大户掘取了“满桶金”,也让贫困户由过去的“扶着走”“推着走”,变为跟着能人“快步走”。
  杜家庄村位于太白县桃川镇青峰峡景区入口,全村154户600多人,共有贫困户34户82人。起初,在创办农家乐时,许多贫困户并不乐意,甚至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宁愿外出打工,也不在家挣钱。2017年,村“两委”借助青峰峡景区创办了旅游服务合作社,由有实力的能人创办农家乐12家,吸纳贫困人口21人就业,让贫困户学习经营能力、服务能力。丰厚的收入、井喷的客源,让不少贫困户羡慕不已。今年初,7户有能力的贫困户主动申请,在镇村的帮扶下,结合移民搬迁,建起了自己的农家乐和旅馆,每户日均接待游客能力50人左右,预计年均收入可达3万元,直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旅游带来了客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更令人欣喜的是,贫困群众尘封已久的发展意愿被激发,自力更
  生谋发展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西府老街是一处展现关中民俗的仿古景区,面
  人张、固关豆腐等都是景区内颇具特色的传统工
  艺展示。据景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人都是
  有手艺的贫困户,在这里不仅可以展示手艺,
  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份节节攀升的收益,真正
  享受到了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走活
  了闯市场的“先手棋”,从根本上实现了脱
  贫不返贫。
  数字是苍白的,但也是最有力的。来
  自我市脱贫一线的数字显示,依靠“旅
  游+扶贫”,宝鸡实现了全市93个
  村7113户2.4万多人脱贫,累计
  间接带动7.5万多人脱贫致富。
  我们坚信,宝鸡“旅游+
  扶贫”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
  宽,显示出来的双赢作
  用也必将越来越大!
  产业蓄力才能脱贫有力
  丽萍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村
  庄在脱贫后有时会找不到致富方向,发
  展停滞不前,甚至可能返贫。原因就在于
  缺乏产业支撑,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扶贫需精准,致富更需产业蓄力支持。
  近年来,宝鸡把绿水青山作为金山银山来打造,围绕特色资源,提升存量景区、打造增量景区,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脱
  贫攻坚的有效方式,发挥自然资源优势,
  突出民俗文化特色,促进生态
  保护、旅游开发与脱
  贫攻坚一体推进,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综合带动作用,通过打通“毛细血管”,连通旅游环线,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推动旅游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以此带动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和关联产业发展,让困难群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分享生态红利,从而达到以旅带农、兴旅富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
  笔者以为,宝鸡以共建共享、共生共赢的理念进行旅游开发,以百姓利益为先、以保护生态为本的做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的样本,建立了持续“造血”的盈利模式,也让当地百姓真正“端稳”了旅游的饭碗,实现了各方的共同发展。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