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谁说中医让人糊涂地活着?
——从宝鸡市中医医院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培训班说起(上篇)



 

王富强杨西民

  说来有人不信,古人就知道“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周髀算经》对此有明确的记载,这可是成书于约公元前1世纪、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勾股定理最早也记载在这本书里。
  说来令人惊奇,有着“中华文明第一图”之称的太极图,并非源于圣者贤人的哲学思想,而是古人立竿测量日影的产物,是太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大地投影规律的真实写照。不信去测测春夏秋冬的日影,然后将一年四季的日影投影图合起来观察,你就会看到一幅完美的太极图。
  说来让人振奋,众所周知,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黄帝内经》是打开中医药学的钥匙。那么,占到《黄帝内经》经典内容三分之一的东西是什么?是“五运六气”。“五运六气”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又成为打开《黄帝内经》的钥匙,帮中医找到了自己的魂。
  2018年7月14日,必将成为宝鸡市中医发展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市中医医院举办的“大医讲经典——寻根与实践”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培训班正式开课。培训班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传承人李玲等著名专家所作的有关“五运六气”理论的报告,在全院引起轰动。
  一位放弃周末休息、特意前来听课的特殊学员,也难掩激动的心情说:中医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是中国目前最完整的、科学的、独立的话语系统,是没有经过西方话语改造的本土话语系统。它完全是中国人的话语,而且它的话语权掌握在中国人手中、中国人脑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中医经典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要更好地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传承学习中医经典。
  这位特殊的学员还要求中医人要时刻牢记使命和责任,将中医经典培训坚持下去,一个经典一个经典讲透弄清,在全市乃至全省营造良好的中医经典学习氛围,同时自觉地将经典理论和方法用于医学实践,为打造健康宝鸡作出新的贡献。
  这位特殊学员是谁?他就是中共宝鸡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马赟(马赟讲话见本报9月28日第2版)。
  一堂看似普通的培训课为何能在医院引起轰动并受到市上领导重视?“五运六气”又是个什么样的理论?为什么说它对全市中医的发展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说清这些,必须先从市中医医院的一个科室——治未病健康中心说起。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
  太神奇了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其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意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王凯军,市中医医院治未病健康中心主任。作为一个科室的负责人,王凯军身上有许多名头:陕西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宝鸡市中青年名中医、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等等。但在众多患者的眼里,他还是一个救死扶伤的传奇。
  瞧!一名患者手叉着腰、弓着背,痛苦地挪进诊室。王凯军采用火针疗法,几针下去,原本还“哎哟”的患者不喊疼了;随后,表情疑惑地慢慢挺直腰身,满脸轻松地走了出去,整个过程不足五分钟。
  另一名病人患有类风湿引起的手指挛缩,五指弯曲伸不展,又是几针扎下,患者都不敢相信,五指竟然活动自如了。
  更令人惊奇的是,对于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发病初期的患者,王凯军以“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针药并重,能够有效地避免“三高”症状进一步发展。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特别欣赏王凯军的中医大家顾植山。
  顾植山,出身世医,国家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安徽中医学院教授,国家973项目“中医学
  理论体系框
  架结构与内涵研
  究”课题组专家,并承担国
  家特别专项课题“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课题组长,科技部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人口健康领域咨询专家,同时还受聘加拿大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教授,北美洲针灸医师考试学院客座教授等。
  一次偶然的学术交流机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传承人李玲见到了王凯军。交流之后,李玲立刻打电话向顾植山汇报了王凯军的学识造诣。年过七旬的顾植山打破午休时间从不愿让人打扰的惯例,仔细审阅了王凯军通过电脑发过去的有关病案;然后,特别邀请包括宝鸡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拓文在内的三人,赴江苏参加他举办的学术研究培训班,并特意安排王凯军在培训班上作专题发言。
  “王凯军太厉害了,连中医大家顾植山都对他刮目相看,这真是一个奇迹。”面对人们的赞美之词,王凯军严肃地说,不是哪个人牛,是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太牛了,人们常常感慨大自然神奇,中国人通过中医“五运六气”理论诊病,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
  王凯军说的是真心话。受世医家庭熏陶,从医以来,他刻苦学习中医文化,悉心钻研“五运六气”理论,并以此指导医疗实践。他发给顾植山审阅的那些医疗病案,无论是扎火针,还是开方剂,也无不贯穿着“五运六气”的理念,从而拨动了这位中医大家的心弦。
  “五运六气”是打开《黄帝内经》的钥匙
  五运六气?多么熟悉,又是多么陌生的一个词啊。
  说其熟悉,是因为我们经常会在影视片中的算卦先生或江湖方士的口中听到;说其陌生,是因为至今我们许多人都搞不清“五运”是哪五运?“六气”又是哪六气?
  在此,我们郑重声明,本文讲的“五运六气”,绝不是江湖骗子忽悠人的五运六气,更不是封建糟粕迷信思想中的五运六气,而是真真实实的有着“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生命百科全书”之称的《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
  那么,《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是什么模样呢?要说清这个问题,还真不容易。因为,作为中医学理论核心的“五运六气”,是探讨大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学问,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认识。因此,在介绍之前,我们必须先补补脑,简单了解一些必要的天文学、地理学、物候学、考古学乃至数理化等多科知识。
  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就知道“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周髀算经》还写道,中衡“阳彰阴微,故万物不死,五谷一岁再熟”。
  北极地区,人们都知。中衡是哪儿?据考证,古人笔下的中衡,正好对应于地球寒温热五带中的热带。那么,古人怎么就知道北极地区冰雪长年不化,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草木终年不凋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也不神秘。想想今天的人们足不出户,为何就能知晓距离我们约6.5亿光年的“汉妮天体”是一团巨大的炙热气体?还能聆听到和我们相隔2万光年外宇宙深处的美妙声音呢?那是因为今天的人们有着高科技的手段。
  可是,我们千万别忘了,古人也同样有着自己的科技手段,只是那时的科技手段太原始罢了。
  有句成语叫“立竿见影”。竿,在古人手中就可成为一种天文仪器,古人将其称为“表”。和“表”配套使用的还有一把木尺,古人称其为“圭”,用时将它平放在竿下。竿,用来观察日影的变化;圭,用以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20世纪,陶寺遗址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圭、表了。
  别看工具原始简陋,可却能分别测量出一日、一月、一季、一年的日影长度。确定这些长度有何用处?最明了的就是可以确定节气和日、月、年的数值。比如,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而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365天。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战国时期,楚人就知北斗七星一年四季有秩序地围绕着北极星运转,看斗柄就知季节。这又是怎么回事?
  茶几,大家都不陌生。几,在古人手中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天文仪器。古人将其称为“窥几”。与一般生活用几不同的是,窥几的几面有一条长缝,古人称之为“明窍”。沿缝两侧桌面,各有两行平行的刻度。窥几不但能用来测量月亮,也可用来测量金、木、水、火、土五星之间的纬距。
  在此之前,古人还发明了一种“牵星术”,主要工具为表与绳,其原理与窥几类似。
  简而言之,古人就是用这些简陋的工具,不但测得了各个时期的日影长度,弄明白了天象及物候的变化规律,甚至还测出了太阳光线向四周照射的极限。由此,我们不难明白他们是怎么知道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赤道左右冬有不死之草了吧。
  天干地支是涉及“五运六气”的基础知识,我们也有必要补习一下。
  简单地说,古人观天测地,认为天上最重要的是顺序和过程,不能乱,因此用甲、乙、丙、丁等十天干来表达时空运转的顺序和过程。地上最重要的是方位和时辰,也不能迷,因此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来对应方位和记录时辰。
  前文我们说到,太极图是古人立竿测量日影的产物,是太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大地投影规律的真实写照。再配上以天干地支为符号记录下的太阳系星球运转的顺序、过程、方位、时辰等等,古人不但制定出了领先世界两千年的中国古代传统历法纪年,更重要的是对于宇宙天体运动和世界万物生长的周期性规律,在认识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进而开始更全面、更深入了解研究和探索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带给地球生命的各种影响。
  好了,下面我们正式说说《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
  五运,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
  六气,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是不是觉得有些难懂?不要紧,不用懂得那么多,我们只要知道这五运六气与斗转星移、时空变幻有啥关系即可,也就是说看看它们是否合乎“天道”。
  先来看五运。五运与太阳系的五颗行星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五运也称五行。”王凯军说,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年的冬至前十一月,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五行水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夏至后七月,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五行火的概念形成。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五行木的概念形成。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金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五行金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五行土的概念形成。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五运也好,五行也罢,都是运动变化的意思。万物不可胜数,运动变化无穷,古人执简驭繁,以象统物,将每个运动变化的过程按照生、长、化、收、藏这五个基本时态,用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来代替表达,就形成了“五行”说。
  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哪种解释,我们都应该看到,五运六气反映的完全是自然客观存在的周期性规律。
  再看六气。六气来源于太极阴阳的动态变化。
  通常的讲法,六气是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事实上,气候只是六气联系的一个方面。我们从太极图上就可看到,自然界阴阳气的盛衰变化是有节律运动着的。阴、阳代表了气化运动的两种象态,由衰到盛是阳象,由盛到衰即阴象。古人把天地间的盛衰变化理解为一种“开阖”运动。一开一阖,化生万物。而介于开与阖之间的是“枢”,动态太极就有了“开、阖、枢”三种状态,并由此产生三阴三阳六气,即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和厥阴风木。可见,六气从根本上说也是来源于太阳活动规律的变化。
  那么,五运六气和人体的五脏六腑又有什么相对应的关系呢?
  “五脏中,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王凯军介绍,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机制,均归属于火;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土;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机制,均归属于水。
  比如,许多人都知道肝属木,肾属水。为什么?因为肝像春天的树一样,向上性,开窍由目,并能疏通气血,调畅情志。水主肾,水性下降,所以会往外排出。
  王凯军还认为五脏与五行的关联也和受精开始到各个脏器发育的先后顺序有关,这里不再赘述。
  神秘不神秘,一点不神秘。好懂不好懂,一听就能懂。然而,“五运六气”理论绝不是这么简单、肤浅就能说清、讲透的。我们只要通过上面所说认识到一点,就完全可以了。这一点就是,“五运六气”理论源头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它上合日月变幻、宇宙运动之规律,中借天干地支等符号为记录说明工具,下联大地万物包括人体之身心,展现了中医思想的基础和渊源,书写了天地相应、天人合一的最核心理论,从而成为一把打开《黄帝内经》的钥匙。
  王凯军说:“由此大家已经了解到,《黄帝内经》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数学、物候、历法、植物、解剖、农业等多学科知识,是以中医为代表的古代中国自然科学的一部经典,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说‘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我辈必须好好传承,发扬中国人古已有之的科学精神。”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