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体育新闻
第05版:传统文化特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第09版:文化周刊
第10版:副刊
第11版:特别策划
第12版:特别策划
标题导航
|
过节,给灵魂找一个插座
文学映照现实给人生以启迪
红色书籍永不过时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文学映照现实给人生以启迪
█王卉
1993年的国庆假期,就读于岐山县蔡家坡扶轮中学的徐宝宁依旧是在书海中度过的。
读书令徐宝宁痴迷,他天天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徐宝宁说:“那时,我只能从每周仅有的5元伙食费中挤出毛毛钱,等攒够了买书的钱,就毫不犹豫地跑到蔡家坡新华书店旁的旧书摊,买自己喜欢的书。”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再加上上世纪80年代的沉淀,中国文学的题材、体裁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呈现。徐宝宁说:“上世纪90年代,文坛流行着后现代主义的王小波、王朔小说,还有注重现实生活题材的池莉、刘震云作品,而叶兆言、余华、苏童、贾平凹等名家的作品也是我在那个时候熟悉的。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路遥和陈忠实,不仅因为他们是陕西作家,有着一定的亲切感,更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在那时就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从《平凡的世界》到《白鹿原》,徐宝宁家里如今仍保存有五六个版本,书中的那些经典段落,他至今都可以背诵出来。
“路遥为我们定格了一个时代,而陈忠实赋予我们整体的史观与未来的瞩望。两位作家用经典著作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他们作品中蕴含的巨大力量,给我们这些年轻人以启迪和鼓舞。”徐宝宁说,那时他正是从这些文坛大家的作品中,获得了直面贫困生活的勇气。
现在,徐宝宁在大学校园中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他感慨道:正是上世纪90年代的阅读,让他在人生转折阶段遇到“人生导师”,给生命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战胜了艰辛的生活,收获了精彩的人生。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