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打过狗熊的叶朝荣 林麝给人踩背 村民回忆当年打熊的经过 板桥村一角 太白县王家堎镇板桥村是秦岭怀抱中的一个小山村,风景如画。全村60余户20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几条沟里,据说板桥村的得名和河上一座用木板搭设的便桥有关。多少年前,人和熊的精彩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村民至今回忆起来仍津津乐道。
护秋遭遇悍熊狗熊下山,闯进庄稼地里,掰苞谷,刨土豆,与农民抢食吃,破坏农民的收成。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秋收时节,让板桥村人最为头疼的事。
那时候还是大集体,公社组织社员
护秋,挑选一些年轻精壮的社员组成护秋队,人手发一支枪打狗熊、打野猪。今年70岁的叶朝荣是村里中药材种植示范户和带头人,40多年前可是护秋队的骨干力量,
自言“是被狗熊逮了几次的人”。叶朝荣回忆,1976年,有一次社员在沟里的茅草庵挖洋芋,发现一只狗熊出没,赶忙报告护秋队。叶朝荣和几名队员拿着枪就去找熊,在一个阴面坡上发现了这只熊,一阵乱枪打过去,没中要害,再打,熊跑了。三撵两不撵,天撵黑了,只好收工。第二天早上他们又找熊,沿着熊脚印走到一个梁嘴嘴上,刚说“差不多了,就在这一块儿”时,熊就从一片竹林里扑了出来。“我那同伴走在前面,熊速度太快了,根本来不及打枪。我说你赶快转身,同伴刚一转身,后背就被熊拉住了,我又不敢放枪,怕误伤了同伴,只好大声吆喝。幸好熊拉一下又跑了。同伴的脊背被熊抓了两道血槽,衣服被撕成了碎条条……”叶朝荣说。
还有一次是两人撵坡遇险。所谓“撵坡”,是一种围猎的方法,一人在前面吆喝驱赶熊,一人在另一头等熊过来。那天,叶朝荣远远瞅见一只母熊带个幼崽过来了,他没有马上射击,想等母熊走近再打,这样子还可以捕获幼熊。没想到枪药受了潮,待熊走近时打了个哑火,这当口熊就过来了,一把抓住他的枪——那意思是要夺枪。要说叶朝荣反应够快!他顺势把枪管往熊怀里一推,自己就跳到了树上。“我像猴子一样从这棵树上跳到旁边一棵树上,回头看树下的熊,一口就把我的猎枪管给咬折了,撇在地下,然后领着幼崽,大摇大摆地走了……”
一枪打死一只熊
经过几次和狗熊面对面的交锋,本来就胆大的叶朝荣慢慢地积累了经验:比如狗熊一般是独行,除非携幼崽;遇见熊莫怕,一般情况下它不会主动攻击人,除非被打伤而激怒;熊有熊道,出行路线比较固定,有经验的猎人会避免遭遇战,而是蹲守伏击;蛇打七寸,熊打胸口白毛,枪法准,一枪毙命,枪法不准,打几枪都打不死,反而会遭到熊的反扑和报复。
有了这些经验,叶朝荣成功地实施了一次单人作战打死狗熊的壮举。
1976年冬天,叶朝荣在元坝子教书,回家时骑车走在公路上,发现对面山崖上滚石头,心想这么大动静,可能有熊吧?那时护秋已经结束了,家里没枪,他跑到公社借了把老“79”猎枪,第二天一大早,一个人来到那段崖下,开始爬山找熊;爬到一个圆台台上,爬不动了,把枪靠在身边,坐下来抽口烟,结果烟味招来了熊。“我听见石崖下一阵乱响,以为是山羊啥的,忙端起枪来寻。这时熊露头了,将两只熊爪搭在石台边,准备翻上来。我心想让它翻上来,万一打不死它,我就没地方跑了,就瞄准熊两只前腿中间露出的那撮白毛,果断射击,一枪打翻了熊。熊死了,我把熊推下山坡,掩藏在河边。第二天带上刀子来剥熊,嗬——好大好肥的一只黑毛狗熊!用自行车拉了好几趟,光熊油就有七八十斤重!”
可惜的是,事后,孤胆猎人叶朝荣并没有将熊皮熊骨保存下来,毕竟在那个时代,人们还比较贫穷。叶朝荣和亲友分享了熊肉和熊掌,至于熊皮熊骨和熊胆,都被他送人或变卖掉了。唯有一副盘羊犄角,还藏在老屋里,成为那个年代狩猎的纪念品。
给熊崽哺乳
像叶朝荣这样的单兵作战毕竟属于特例,最常见的打熊方式还是团体作战。前面已经介绍,比如撵坡,两个人撵,三个人候,有时还带猎犬辅助作战。猎犬见了熊,不敢上前,“汪汪汪”一阵乱叫,熊给吵昏了头,就会慌不择路、误打误撞地走近狩猎者的枪口。那么团体作战打了熊咋分?这里面还有老规矩:比如说五个人分工打猎,三个候的,两个撵的,熊头、熊胆和两只前掌三个候的分,谁打中的熊给谁分头;两只后腿给撵的,一人一只,剩下的部分五人再平均分配。
团体作战打下狗熊,保护了庄稼,又分享了胜利成果,固然是好事,但围猎时误伤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叶朝荣心痛地回忆,一次他们几个社员打熊,找了一上午没见熊的踪影,大家就往山下走。下到公路上,他骑车先走了。其中一名队员还不甘心,立在公路上往山上望。“有熊!”他发现一个黑乎乎的“动物”,影影绰绰的,在树丛里移动,心急的他端起半自动猎枪就往山上打,目标倒下后,他跑到山上一看——哪里是熊,分明是个背麻袋走的烧炭人,被他当熊给误伤了。
叶朝荣的老伴用带着川味的太白岭南口音,讲了一件护秋趣事:她二哥在和几个人上山狩猎时,发现一个熊洞,母熊被他们打跑了,他们从熊洞里抱出来两只小熊崽,带回来喂养。“那是1977年吧,那年刚生下我那碎儿子,还在哺乳期。我二哥抱来两只熊崽,就像小狗娃一样一尺多长,眼睛还不会睁。我给它们喂奶,小家伙闭着眼,吮奶吮得可有劲了!可惜后来还是没有养活……”
叶朝荣说,狗熊、猪獾、果子狸和人争食的时代早已结束。山林、各类珍稀野生动物都被保护起来,过去村民护秋时打过的林麝,如今实现了人工特种养殖,会给人踩背的林麝成为板桥村的一张名片。村民通过特种养殖、采山药培育种苗发展经济,正在进行一场新时代的人与自然的对话。